
第六单元第13课《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梳理文章层次,理清写作脉络,了解作者。(重点) 2. 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重点、难点) 3.了解作者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重点) 4.认识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重点、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图书馆典藏云集,走近书架,斑斓的封面是知识殿堂的大门; 走近图书,阵阵的墨香是识殿堂的华灯;走进文字,华美的文采是知识殿堂的钥匙。 图书馆是充满着诗意的,涌动性的,弥漫着芳香的,流淌着旋律的,演绎着精彩的地方,我们在图书馆中阅览书籍,我们籍中学会成长! 今天我们就随王佐良先生去看看他上图书馆的经历。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知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三大英语权威”。 主要作品《约翰 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写作背景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佐良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佐良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书香一路伴随你! 【整体感知】 1、任务一:文中主要记叙了几个图书馆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几个图书馆的 (1)图书馆: 法国国立图书馆 文华公书林(1929-1935年) 清华图书馆(1935-1946年)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1947-1949年)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1947-1949年) (2)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2、任务二: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 明确: 中心:作者回顾自己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引发作者对上图书馆是一种奇趣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收获: (1)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2)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3)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4)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5)心情豁然开朗,并认识到了人类的高贵伟大。 【文本探究】 思考1:《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明确:《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 《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 思考2.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馆的建筑特点。 语文实践活动 寻光之旅:在文字中与王佐良相遇 活动背景 在王佐良先生的散文《上图书馆》中,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段照亮心灵的“寻光之旅”。从中学“公书林”初次触摸书页的惊喜,到清华园里知识之光带来的“一片灿烂”;从牛津古籍室里“一灯如豆”的苦读,到最终在“初夏阳光”下心境的豁然开朗……先生将他跨越时空的阅读经历,凝练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情感线索。让我们循着这道光,走进文本,去体会那份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阅读激情,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