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第5课《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重点) 2.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关联。(重点、难点) 3.理解本文概念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难点) 4.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校国学社即将举办以诸子百家学说为主题的“百家小讲坛”系列微讲座。在前期准备阶段,我们鼓励同学们在学校论坛积极发帖,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孔孟、老庄、墨子、韩非学说的独到见解。 后期,我们将挑选创意突出、互动性强、讨论热度高的十篇帖子,将它们登上“论坛热点榜”,并邀请这些帖子的作者作为“小专家”开展微型讲座。 我班同学选择以《大学之道》为基础,撰写有关儒家学说的帖子。 【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曾子(前505前435),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黄帝后代,亦为夏禹王后代,曾点之子,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孔庙四配之一。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创作《大学之道》《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他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子为人孝悌、诚信,留下了“啮指痛心”(“二十四孝”之一)“曾子杀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他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2.作品简介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小戴礼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 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 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1)重点字词解析 道:文中指大学的宗旨、原则。“大学之道”,即大学的根本宗旨和原则,它涵盖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和道理,原指路径,在此可理解为学习政治、哲学时所应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彰显、发扬;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为高尚、光辉;“明德”即美好的德行。“在明明德”意思是在于彰显、发扬自身美好的德行,强调人要发掘并弘扬内在的善性。 亲民:有两种常见解释,一是亲近民众;二是“亲”通“新”,意为革新、弃旧图新,即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