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1542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26181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答案,图片,试题,语文,月月
  • cover
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2025-2026学年上期十一月月考 高2023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所作,其中第二十章有关于治学方法的系统论述,首先为孙中 山所发现,并于1924年亲笔题写,作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校训:“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笃行”。 这10个字是简化,《中庸》里的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里勾划出了做学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从认识过程来看,研究科学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 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检验结果三个阶段。《中庸》中的“学”是获取信息,“问”是发现 问题和提出问题,“思”是处理信息,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结论是否正确, 那就要进行第四步:辨。辨明白了,如果正确,那就坚持真理,一往无前地去执行,即第五 步:笃行之。 做一项研究,“学”是第一步。但是光读书不行,更重要的是调查研究和进行实地考察。 朱熹解释说:“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 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他反复强调多“于见闻上做工夫”。观察是认识 的基础,儒家一贯有这样的看法。《易传》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这里不但强调要对天地、生命,即整个自然界进行观察,还要对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识·自序》里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 例如,孔子要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方以智就说:“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考究,… 须足迹遍天下,通晓方言,方能核之。”这就证明他是做过一些实地考察的。又如,他研究 声音的共振现象,不仅重复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实验,即两张琴的弦与弦相应,来证明 共振,而且作了玫进,改弦与弦相应为笛和琴的管与弦相应,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共振现象的 普遍性。 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追问。朱熹描述人们的认识过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只有会提 问题的,才会做学问。正如爱因斯坦说:“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 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 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 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带动了整个20世纪数学的发展,其中有些难题,至今也还没有完全解 决,仍然是数学界关注的焦点。 朱熹进一步提出,仅停留在“审问”阶段是不够的:“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若专 恃此而不反之以心,以验其实,则察之不精,信之不笃,而守之不固矣,故必思索以精之,… 知其为何事何物而已也。”可见,由感官得来的知识,必须结合大脑思索、逻辑推理,才可 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