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471807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南充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9次
大小:663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四川省
,
11月
,
答案
,
试题
,
语文
,
考试
南充高中高2024级2025年秋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兰考已彻底杜绝风沙危害”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如今兰考沙丘难觅,但不能就此得出已彻底消除风沙危害的结论,从兰考县还曾经申报过国际援助防风治沙项目可以看出。 答案:A。 【解析】B项,“这说明兰考的防风治沙工作没有得到国际认可”错误,项目泡汤是因为兰考几天已看不到风沙影子,并非防风治沙工作未得到国际认可;C项,“在和平建设时期需延续这一状态”错误,必胜信念的作用是激励当代人应对新困难,而“在和平建设时期需延续这一巅峰状态”并未在文中明确;D项,“不需要其他精神力量的支撑”错误,文中并未体现不需要其他精神力量,且多种精神力量可以相互补充。 答案:C。 【解析】材料二是观点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文本内涵包括三点,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C项黄文秀的事迹体现的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体现的是扶贫攻坚的奉献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无关。A选项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不顾安危与病毒斗争,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B选项华为集团面对美国技术封锁,加大研发投入、自主创新、突破瓶颈,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类似于伟大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积极应对挑战。D在中印边境冲突中,我国边防战士毫不畏惧,展现出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答案: ①通过严谨清晰的论证思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别从“传承和弘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层次分明。结尾总结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意义,强调其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信心与动力,呼应开头,结构完整。 ②通过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方法结合。引用论证则是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增强文章权威性和说服力。道理论证如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如阐述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时,强调其激励我们直面挑战、勇闯难关,使读者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例举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优良品德,以血肉之躯筑成钢铁长城的喻证,都展现了抗战精神的作用 ③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语言充满激情与号召力。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更直观感受抗战精神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每点2分,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出可酌情给分,比如将抗战时期的历史与新时代的现实紧密结合) 5.答案: 相同点: 两篇文章均属于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属于消息(1分),《兰考那棵树》是一篇通讯。两者都能够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1分)。(相同点共2分,消息判断给1分,真实性和时效性给1分,强化学生的教材学习) 不同点: ①时效性上,《别了,不列颠尼亚》发表于香港回归当天,时效性强。而《兰考那棵树》作为通讯,展现的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跨越时空,时效性弱一些。 ②语言风格上,《别了,不列颠尼亚》用简洁的语言,在有限的篇幅内清晰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信息,使读者能够迅速掌握事件的全貌;而《兰考那棵树》围绕泡桐,通过具体的数字、前后对比、人物语言等,展现兰考的变化和人物的情感,让读者更详细、生动的了解兰考。 ③表达特色上,《别了,不列颠尼亚》以记叙为主,巧用对比手法展现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相对简洁;而《兰考那棵树》中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融入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北京市汇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1-16)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025-11-16)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11-16)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2025-11-16)
6《芣苢》《插秧歌》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5-11-16)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