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2490

10.2《师说》课件(共6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330299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0.2,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韩 愈 01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古人取名、取字,有讲究,“名”和“字”都有一定的联系,通常是相反或相同的意思。 古人称谓有以下几种: 称官职;称为官之地;称谥号;称家中排行;称居所名 作者简介 和韩愈有关的三个关键词 韩潮苏海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作者简介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赞誉他的文章是“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 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 “唐宋八大家”———文起八代之衰 作者简介 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被称为当时的古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言贵创新,即文章要言之有物、句易通、义易晓,文章要质朴。我以我手写我心,要真情实感。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古文运动后—散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古文运动前—骈文 作者简介 “韩潮苏海” 李耆卿《文章精义》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韩文如潮,长在气势浩荡,苏文如海,长在博大精深。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韩愈文章特点:(1)“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不仅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甚至自己其他文章的话。(2)自然随便、如话家常。(3)吐辞造语精工,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 写作背景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 当时唐代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就写了《师说》一文抨击了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解 题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师 说 名→动,从师学习。 02 诵读感悟 诵读感悟,听读正音 句读( ) 或不焉( ) 经传( ) 近谀( ) 老聃 ( ) 传道( ) 李蟠( ) 苌弘 ( ) 无少( ) 择师而教之( ) dòu fǒu zhuàn yú dān chuán pán cháng shào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