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8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浪淘沙(其一) 第一课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等。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课文 qū 点击图标, 听范读 多音字 曲 qū qǔ 弯曲 歌曲 簸 bǒ bò 颠簸 簸箕 (用作动词时) (用作名词时)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yá 要注意右半部分“丿”的穿插,“厂”里是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士”。 解诗题 刘禹锡创作的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明诗意 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风浪滚动 大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 天边 明诗意 大意: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天上的牛郎织女家。 一直;径直 资料链接 起初是《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筏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混合,说是黄河和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夸张 波涛汹涌 气势磅礴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黄 河 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豪情? 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读一读 在朗读前两句诗时,语速放缓,语调沉稳有力,读出黄河九曲的绵长曲折之感。 读第三句时,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表现诗人欲直上九霄的气概。第四句再转向平缓悠长,读出其中的憧憬之感。 背一背 壮观 奇特 浪淘沙(其一) 豪迈气概 写景 想象 结构梳理 《浪淘沙》(其一),前两句歌咏黄河,既写出了黄河 的姿态,又写出了其 、奔腾而来的气势。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想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 、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逆流而上 裹挟黄沙 主题概括 九曲 江南春 第二课时 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是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世外桃源吧!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紫薇”“杜樊川”。杜牧诗歌成就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课文 点击图标, 听范读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半部分的“鸟”,使整个字结构稳定、平衡。 yīng 明诗意 大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明诗意 大意: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资料链接 关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不同解读:一方面有人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佞佛著名,杜牧所处的时代佛教也在恶性发展,因此这两句诗表达了讽刺;也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者认为本诗是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两句仅仅是描绘江南的景色。 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自然景物 人文景观 晴朗之景 烟雨之色 读一读 读前两句诗时,应该用柔和舒缓的语调,读出江南春景欢快、明朗的感觉; 读后两句诗时,语调可稍稍低沉,读出蒙蒙细雨的缥缈之感。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辽阔的江南大地上,黄莺在欢快地鸣唱,遍地的红花映衬在绿叶之间,河边的村庄,山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