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5366

14.1 《故都的秋》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88812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诗文中的秋 秋的歌颂与悲啼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曹丕《燕歌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的多姿多彩 秋日里,独立于橘子洲头,面对“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绚丽多姿的秋景,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 描写内容 描写地点 “秋”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解文题 标题能否换成“北平的秋”?为什么? 北平的繁华,已成历史的云烟,用“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同时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被日本兵强迫当翻译时,暗中保护救助志士华侨,获悉日本机密。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作者简介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作者简介 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多思;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传性质,表现自身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以极大热情参加左联活动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那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国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作者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品故都秋“味”,并于同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感受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特点,品味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识记字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颓废(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sī lǐn zè tuó pì tuí 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感情?课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 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整体感知 第14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情感:向往、眷恋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