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8489

江苏省扬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20273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江苏省,检测,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 cover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高三语文 2025.1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问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 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 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 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前级“新”字格式的文学命名层出不穷,业已成文学界热象。时下,文学现场的 批评者摩拳擦掌,急于抢占一个“新XX”文学概念:各地文学主管部门焦虑重重,想为本乡本 土打造一个“新”字招牌。总的来说,不管是出于对文学场域深层变革的指认,还是流于表面 化命名,都反映了当下文学生产机制的某些症候。 “新”字是汉语里极具生命力的符号。象形的“新”表示斧劈树木,本身就蕴含改造自然 的原始力量,有种击碎陈规、斧劈旧局的生猛。因而,“新”字好像成了语词长杆上闪着寒光 的矛头、箭簇,锋利无比,惹人注目。近代以降,“新”字头命名成为文学、政治与社会运动 的重要修辞。中国当代文学的“新X”潮流,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文学日新呼唤的延 续,也是时代变动的符号化表达。可分两类:一类依政治时序划分,如“新中国文学”“新时 期文学”等:另一类依写作倾向,归纳特定时期作家的技巧、主题与风格,如80年代“新边 塞诗派”“新写实小说”,90年代“新历史小说”“新女性小说”。1994年,多家期刊还推 出“新状态文学”“新体验小说”等概念,热闹堪比当下命名狂欢。 再来看近年“新XX”的文学命名热潮,之所以兴起,大概有如下原因。首先,是对于时代 总体性的无力把握一不光文学,其他艺术门类也面临如此境地。其次,是文学责任和学术功 利冲撞出的命名焦虑,命名经典化的企求背后,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经典化。再次,纯文学日益 边缘,批评者和期刊想借此“引起疗救的注意”,搅一搅死水的微澜,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是为 制造概念标签,推动市场传播。最后,大概也和当前世界文学潮流有关,和时代的技术发展有 关。中国的文学工作者面对中国文学向世界展示,面对各种科技代代迭新的时候,即便嘴上不 说,但潜意识里总有些自卑,实质上是多种层面影响的焦虑。 “新X”文学命名已经泛滥成灾,绝大多数未被主流文学史接纳,并且因理论空心化而不 可避免地走向了速朽。即便一些已经经典化的概念,也显现出了命名的尴尬。如“新乡土文学” 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借以观照变化了的乡土中国,到现在仍一直沿用。这就 导致外延越来越大。80年代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儿女们》,古华的《芙蓉镇》,高晓声的《李 顺大造屋》属于“新乡土文学”:90年代余华的《活着》,陈忠实的《白鹿原》,韩少功的《马 桥词典》属于“新乡土文学”:新世纪初阎连科的《受活》,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生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出卷网创建 可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