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482099
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52401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2025-2026
,
必修
,
语文
,
高中
,
统编
,
学年
(
课件网
)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学习目标 01 学习目标 1. 品味文中写景的精妙语句,分析其艺术手法,体会作者将景物与自身感受相结合所营造的独特意境。 2. 梳理作者的心路历程,理解他对生与死、怎样活等问题的思考,感悟其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 剖析文中对母亲形象的刻画,从言行、心理等方面感受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的愧疚之情。 4. 借鉴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融合的写法,尝试在写作中做到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课堂导入 01 课堂导入 一座古园,承载着生命的沉思与母爱的深沉。地坛荒芜却不衰败,如同作者被命运击垮后依然倔强的灵魂。在这里,他思考生死,追寻活着的意义;也是在这里,他终于读懂了母亲那沉默而坚韧的爱。当轮椅的轨迹与母亲的脚印在园中重叠,生命与情感的重量悄然浮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去感受那一段孤独、痛苦而又温暖的岁月。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01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到陕西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病回京,双腿瘫痪。此后长期与病痛抗争,坚持文学创作。代表作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他的作品多关注生命意义、命运与苦难,语言深沉真挚,富有哲理。史铁生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具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其散文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打动无数读者。 【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是史铁生在经历双腿瘫痪多年后,对生命、亲情与自我救赎的深刻反思之作。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个体价值与生命意义。史铁生在身体极度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十五年如一日地在地坛公园的沉思,完成了对生死、母爱与人生道路的体悟。这篇文章正是在这样的个人境遇与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既是个体生命的独白,也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 文学文化常识 地坛,全称“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场所,位于北京安定门外。与天坛相对,体现古代“天圆地方”“祭天祀地”的礼制思想。作为皇家祭祀建筑,地坛象征着庄严与秩序,但在文中,它已荒废为普通人可自由出入的静谧园子,成为作者精神栖居之地,承载了从宗教空间到心灵空间的转变。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形式自由、注重抒情与议论的文学体裁。它不拘泥于情节完整或人物塑造,强调真实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流动。本文属于抒情性散文中的哲理散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个人经历的叙述引发对生命、死亡、母爱等永恒主题的思考。散文语言讲究凝练、生动,常借助具体意象传达抽象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思辨性。 【文题解读】 题目“我与地坛”点明了文章的核心关系———我”与一个特定空间的情感联结。“我”是叙述主体,代表个体生命;“地坛”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精神家园的象征。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游览关系,而是彼此陪伴、相互成全的生命对话。地坛见证了“我”的痛苦、思索与成长,“我”也在地坛中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题目平实却意味深长,暗示了人与环境、命运与救赎之间的深层关联。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01 【问题探究】 问题1 文章第一部分开头三段以“我”与地坛的“缘分”为引,层层递进地展开叙述。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三段在结构上的推进方式及其对全文情感基调的奠定作用。 回答 这三段以“我”与地坛的关系为线索,呈现出由空间到时间、由现实到哲思的逐层深化结构。 第一段从“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切入,以文学创作的视角引入地坛,赋予其象征意义; 第二段转向地理与家族史的叙述———地坛离我家很近”“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11-16)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2025-11-16)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025-11-16)
北京市汇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1-16)
6《芣苢》《插秧歌》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5-11-16)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