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秋季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8. 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9.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一万多年的人工栽培水稻的证据;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稻秆、稻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 开始原始农业生产 B. 处在渔猎采集经济状态 C. 依然处于旧石器时期 D. 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20. 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都自认是黄帝的子孙。这表明 A. 家国一体的政体逐渐完善 B. 华夏认同的观念不断加强 C. 民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D. 纪传体通史体裁得以推广 21.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二里头铜鼎 B. 司母戊鼎 C. 利簋 D. 三星堆青铜面具 22. 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成语“楚王问鼎”的来历。这件事说明 A. 楚庄王很好奇,想知道鼎的大小轻重 B. 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想取代周天子 C. 楚庄王想送给周天子更大更好的九鼎 D. 楚庄王想帮助周天子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23. 栗劲在《秦律通论》中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与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表所示。从材料看,商鞅变法对战局的直接影响是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A. 推动了秦国经济发展 B.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 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4. “筷子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这暗含了中国人太极和阴阳的理念。阴阳为二,代表世间万物两个对立面互相转化;太极为一,代表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圆满的结果。”这种观点主要体现了 A. 道家辩证思想 B. 法家法治思想 C. 儒家仁政思想 D. 墨家兼爱思想 25. 《黄帝内经》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A. 望闻问切 B. 高超医术 C. 经验传承 D. 顺应自然 26. 从下表信息中可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秦朝全国人口 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 修筑长城 坑杀儒生 死刑 赋税 2000万人 70多万人 40万人 460多人 10多种 农民要上缴2/3收获物 A. 暴政政策 B. 繁重赋役 C. 严格法律 D. 皇帝奢侈 27. 成语“半斤八两”,形容实力相当。该成语可追溯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统一度量衡制度,当时规定1斤等于16两并沿用至20世纪中期,下列与该成语相关的是 ( A .铜量 B.秦铜权 C.圆形方孔半两钱 D.商鞅铜方量 ) 28. 《汉书 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说明汉初 A. 政治制度日趋完备 B. 经济发展达到鼎盛 C. 君主专制矛盾激化 D. 吸取教训休养生息 29. 汉文帝登基后,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景帝即位后,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由此可见,“文景之治”局面得以形成的原因是文帝、景帝 A. 重视农业生产 B. 反对奢侈浮华 C. 积极赈济灾民 D. 沿用和亲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30. 【中华文明起源】(9分) 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