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84488

广西贵港市等跨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762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期,试题,语文,测试,调研,联合
  • cover
2026届11月高三跨市联合调研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段时间,各行各业的朋友都有一种职业危机感,认为自己的工作迟早会被AI取代。有人悲叹,教师这个行业迟早会消亡,文科的衰败不可避免,人们只要学好如何运用AI就已经足够。AI技术俨然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知识,似乎已是万知之知。然而,果真如此吗?AI时代的文科通识教育该往何处去,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 人类的理性有其固有的局限,我们必须对未知保持足够的敬畏。在《枚农篇》(也译《美诺篇》)中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知识悖论:“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他不能寻求他知道的东西,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用不着再去寻求了;他也不能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是因为他也不知道他应该寻求什么。”AI可以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扩大知识的范围,但是无法从无到有获得一个完全的新知。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研究不仅仅需要理性,还需要直觉和灵感。爱因斯坦说:“物理学家最大的任务就是去寻找那些最普遍的规律,人们只用演绎,就能根据这些规律推导出一幅世界的画面。通往这些规律的道路并无逻辑可言。人只能靠直觉,其基础是一种对知识的热爱。”通过直觉和灵感获取的新知更像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经历,它需要神来之笔的灵光一现。我们不能以狂妄的理性拒绝未知。就像洞穴中的囚徒,如果有一种神秘未知的力量拉着我们掉头,但是我们执拗地拒绝掉头,因为理性无法给其提供确定性掉头的根据,那么我们也就失去走出洞穴探究未知本真的机会。 在AI时代,很多人对AI技术也有错觉,认为AI技术就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知识,掌握AI 技术的人也就可以成为拥有全能性知识的明智全才。当科技僭主[注]与政治僭主一拍即合,善良的愿望极有可能把人类引入人间地狱。因此,我们更加需要苏格拉底式的文科通识教育,需要知己无知的明智和节制,避免理性的狂妄与自大。真正接近全知的就是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人类对技术主义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乐观执念,身处AI时代,我们对于这种技术主义的乐观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而这恰恰是文科通识教育的意义。文科通识教育需要培养美德,而非单纯的算计,只有美德才能更好地驾驭AI技术,防止它成为作恶的工具。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工智能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工具。但人不是工具,工具更不应该取代人的地位。在《卡尔弥德篇》中,苏格拉底和卡尔弥德关于明智的讨论不欢而散,卡尔弥德最终朝着僭主的道路一去不返。当哲学和权力争夺年轻人的灵魂,哲学看似一败涂地,一如当前的文 科教育。然而,多年之后,在比雷埃夫斯港大决战中,格里底亚和卡尔弥德被双双处死,他们也许会想起当年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对无限知识和权力的追求最终只是黄粱一梦,花荣草茂,难逃枯干凋谢的命定,一切都是昨天。 (摘编自罗翔《AI时代,文科通识教育如何可能?》) 材料二: AI可以创造出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但很多人甚至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不是AI能解决的问题,只能由我们自己来解决。 如果你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一纸文凭,就是一份轻松工作的敲门砖,就是人生在世的一份生存保障,你可能会轻易得到一个结论:学校不应该开设不直接作用于找工作的课。 这个逻辑,和我们从小到大,经常在学校里观察到的一样,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劳动这些科目给语文和数学让路。哪怕是语文和数学的学习,我们也往往会直接奔向考点和答案,而忽视了对其中文字和逻辑之美的具体呈现。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对人的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