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一致性”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设计者: 授课日期: 授课年级:四年级 课时教学设计(共1课时) 课题 15《女娲补天》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2.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表达与交流 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神话组织单元,是继三上童话单元,三下寓言单元之后,第三次以文体组织单元,本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本单元是为了四年级的提升,同时也为本册的第七单元做准备。 《女娲补天》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生活,先捡五色石头燃火熔炼,用石浆补好天上的大窟窿,斩断大乌龟的四条腿撑起天空,接着杀死黑龙,使野兽不再残害人类,最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地缝的故事。塑造了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女娲形象。女娲是远古时期中华女性先祖形象在创世神话中的生动写照。 (三)学情分析 已知点: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经历,思维比较活跃,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对本课内容很感兴趣,容易激起学生积极性。 发展点:学生已经了解了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感受了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对于展开想象讲故事不明确。因而本节课的重点是巩固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学习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困惑点:学生对神话不是十分了解,这主要是由年龄和阅读量导致的。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神话,使学生对女娲有所了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默读、圈画关键词等方法,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重点) 2.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识字方法,正确认读“措、混”等8个生字; 2.能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结合课文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至少包含一处细节描写(环境、动作、心理); 4.通过分析女娲补天的行为,感悟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善良勇敢、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 评价任务设计 针对目标1:通过指名读、前后桌互查正确读出“措、混”等8个生字读音。 针对目标2:通过默读课文,能用简短语言说出故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针对目标3:通过同桌口头表达,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针对目标4:结合课本,用关键词概括女娲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识女娲吗? 2.介绍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神通广大。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女娲补天。 4.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那么,带着疑问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归类识词: 同学们基本上看完了,请看这三组词,你能读准确吗? (1)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