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一致性”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题目 3.科技力量大 备课时间 2025.10.13 课标要求 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如下: 三: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内涵: 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维护统一和国家安全,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总目标 热爱伟大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三)学段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 道德修养:体验公共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 健全人格: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 课程内容(第二学段3-4年级) 道德教育: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学习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做到文明上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 国情教育: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 学业质量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距离讲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遵守基本的网络交往道德规范。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科技力量大”的开篇内容,核心围绕“科技如何改变生活”展开,在单元学习中起到“建立认知、激发兴趣”的基础作用。“科技力量大”单元的开篇课时,承接“生活中的小发现”单元对生活观察的基础,聚焦“科技与生活的关联”。通过“科技魔法秀”“古今通信PK”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认识身边科技”到“体会科技价值”,既是对生活认知的深化,也为后续“科技如何工作”“创造小科技”等内容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是培养学生科技兴趣的关键环节。 学情分析 已知点: 学生在日常中频繁接触PPT中提及的科技产品,如用智能手表看时间、被叫醒,用手机微信和家人联系,靠导航软件指路,借助冰箱保鲜食物、空调调节温度等,对这些科技产品的基础功能有直观认知。 发展点: 从“知道科技产品有用”提升到“理解科技如何突破限制改变生活”,比如通过古今通信对比,明确现代通信突破“时间、距离、信息形式”的优势,而非仅停留在“微信能发消息”的表层认知。从“感受现有科技”过渡到“畅想未来科技”,结合PPT中“今天发现科技魔法,将来创造科技魔法”的理念,激发创新思维,思考如何设计新的科技产品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困惑点: 对“古代通信方式的局限性”缺乏具象认知,如难以想象“邮驿传信骑马慢、烽火传信无法传具体信息”的实际场景,可能无法深刻理解现代通信“突破时间和距离限制”的核心优势。能识别科技产品,但可能无法清晰梳理“科技产品—具体作用—生活改变”的逻辑链条,比如知道冰箱能放东西,却难以精准表述“冰箱通过低温保鲜,延长食物保质期,减少频繁采购的麻烦”这类完整关联。 学习重点 通过图片,能对比古今通信的差异,用简单语言说明科技带来的便利;能独立填写“魔法记录卡”,记录身边的科技。 学习难点 通过学习,能感受科技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愿意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科技,激发对科技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图片和视频,知道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名称及作用,了解邮驿、烽火等古代通信方式。 2. 通过图片,能对比古今通信的差异,用简单语言说明科技带来的便利;能独立填写“魔法记录卡”,记录身边的科技。 3.通过学习,能感受科技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愿意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科技,激发对科技的兴趣。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能说出“智能手表、导航、洗衣机”3种科技产品的作用,如“智能手表能叫醒我”; 针对目标2:能在“魔法记录卡”上填写1个时间段的科技产品及“无科技时的不便”,如“早上用电动牙刷,没有的话牙齿刷不干净”; 针对目标3. 能对比说出“微信比烽火传信好在哪里”,如“微信能发图片,烽火只能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