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96123

【接力版】音乐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包粽粑》 教案

日期:2025-11-2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3610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接力,音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接力版(2024)小学一年级上册《包粽粑》教学设计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课型 唱游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包粽粑》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情感与兴趣:用欢快、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包粽粑》,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劳动快乐和家庭团圆的情感,激发对壮族节日文化的兴趣。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节奏游戏、模唱、律动表演等方式,学会演唱歌曲。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按节奏念白“白(呀)白(呀)白”等衬词;能模唱简单的旋律短句。 教材分析 内容与结构:主题鲜明:隶属于“六、欢乐节日”单元,内容为壮族民歌《包粽粑》,生动展现了壮族小朋友欢度节日、包粽粑的劳动场景和喜悦心情。要素清晰:教材提供了完整的歌谱(1=F, 2/4拍,中速稍快)、词曲作者信息,以及“白(呀)白(呀)白”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衬词。活动明确:教材设计了多层次活动:①“听听唱唱(六)”进行旋律模唱练习;② 演唱要求“用自然的声音大方自信地”;③ 创编活动“分组合作,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说一说哪种组合更好听”。音乐与歌词特点:旋律与节奏:旋律简洁明快,节奏富有动感,衬词“白(呀)白(呀)白”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和趣味性。文化内涵:歌词“香糯米”“包粽粑”“过新年”“全家团圆”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节日氛围,体现了劳动与团圆的主题。教学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是学生了解壮族节日习俗和音乐的窗口。能力培养价值:通过演唱、伴奏、合作、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合作意识和审美判断力。情感教育价值:传递了劳动的快乐和家庭团圆的幸福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过节”、“包粽子”有生活经验,易于产生共鸣。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对节奏游戏和打击乐演奏有浓厚兴趣。学习优势:歌曲节奏鲜明,衬词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中要求的“大方自信地演唱”和“选择乐器”符合其表现欲强的特点。潜在难点:风格把握:对壮族民歌的韵味(如衬词的唱法)的模仿需要引导。合作协调:分组合奏时,需要学会倾听、配合,并对音效做出简单判断。稳定表现:边唱边奏或进行稳定的节奏伴奏,对部分学生有挑战。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能感受歌曲《包粽粑》欢快、活泼的情绪,感知其作为壮族民歌的独特韵味,体验音乐所表现的劳动场景和节日氛围。艺术表现: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大方、自信地演唱歌曲;能参与简单的节奏练习和旋律模唱;能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创意实践:能够分组合作,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组合的探索,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文化理解:通过学唱和表演,了解壮族“包粽粑”的节日习俗,萌发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重点 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劳动的快乐。 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并能用动作表现包粽粑的劳动场景。 课前准备 PPT课件、歌曲音频/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今天,我们要去一个节日气氛浓厚的地方———壮乡,看看那里的孩子们在过一个怎样有趣的节日!” 被标题和画面吸引,产生兴趣 创设节日情境,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 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视频导入教师语言:“看,这是什么?(粽粑)你们吃过粽粑吗?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粽粑是怎么做出来的呢?”2.揭示课题,初次聆听教师语言:“在壮乡,包粽粑可热闹啦!有一首好听的歌就叫《包粽粑》。让我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歌曲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心情怎么样?”3.感受与交流教师语言:“听出来了吗?这首歌听起来……(引导学生说出‘热闹’‘高兴’‘快乐’)。你听到了哪些有趣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