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接力版(2024)小学一年级上册《欢天喜地过大年》教学设计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课型 表演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欢天喜地过大年》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情感与兴趣:通过参与“春节联欢会”的策划与表演,感受春节热闹、团圆、喜庆的节日气氛,体验与他人合作表演的快乐。过程与方法:通过节目申报、排练、化妆、联排、正式演出等环节,参与一场完整的班级“春节联欢会”。知识与技能:能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的歌曲(如《包粽粑》)、节奏(如锣鼓经“咚咚锵”)、律动进行表演;能根据节目单有序候场、上下场。 教材分析 内容与结构:主题鲜明:隶属于“六、欢乐节日”单元,核心内容是《欢天喜地过大年》,生动展现了各族人民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共庆新年的宏大热闹场景。要素清晰:教材提供了完整的歌谱(1=E, 2/4拍)、富有画面感的歌词,并配有详细的节奏谱(如锣鼓经“咚咚锵”)和表演提示。活动明确:教材设计了层次丰富的活动:① 学唱歌曲;② 按节奏念歌词并模仿表演;③ 在教师指导下组织“迎春晚会”展演,并提供了节目单示例和评价区(“我真棒”)。音乐与文化特点:音乐特点:节奏鲜明、旋律欢快,大量使用锣鼓等打击乐节奏型,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气氛渲染力强。文化内涵:歌词“各族儿童喜洋洋”体现了民族大团结的主题,舞龙、舞狮、锣鼓等都是中国春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文化意蕴深厚。教学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是学生感受和理解春节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优质载体。能力培养价值:唱、念、奏、演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节奏感、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活动组织价值:“迎春晚会”的综合性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了项目式学习的初步体验。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过年”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对舞龙、舞狮、敲锣打鼓等有浓厚兴趣。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乐于表现。学习优势:歌曲主题贴近生活,节奏动感强,动作表演空间大,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综合性晚会的形式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潜在难点:歌词记忆:歌词篇幅较长,对部分学生有挑战。协调表演:边唱边做复杂的动作(如模仿舞龙),需要较好的协调性。活动组织:在“迎春晚会”的综合展演中,需要较强的规则意识和协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能感受歌曲《欢天喜地过大年》热闹、欢快的情绪,感知其鲜明的节奏特点和喜庆的旋律,体验音乐所表现的各族人民共庆新年的热烈场面。艺术表现:能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能按节奏念白“敲起锣,打起鼓”等歌词;能模仿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等简单动作参与表演。创意实践:能够根据歌曲情境,即兴创编简单的律动或表演动作;能参与简单的“迎春晚会”节目策划与展示。文化理解:通过学唱和表演,了解舞龙、舞狮、敲锣打鼓等传统春节习俗,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庆佳节的和谐氛围,萌发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积极参与联欢会的各个环节,大方、自信地表演。 教学难点 在集体活动中学会等待、合作,并有序地完成演出。 课前准备 PPT课件、歌曲音频、打击乐器、简单道具(灯笼、彩带等)、节目单、小奖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小朋友们,快过年啦!今天,我们的音乐教室要变成一个巨大的舞台,举办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联欢会’!你们准备好了吗?” 被热闹的视觉和情境吸引,兴奋回应。 创设真实、有趣的“联欢会”情境,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联欢会启动1.联欢会节目单教师语言:“这是今天的节目单!有开场锣鼓、歌曲《包粽粑》、律动《欢天喜地过大年》……我们都是小演员!”2.我们的口号教师语言:“这是我们的联欢会口号!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