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纸鹞》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一年级下册第 2 单元《童谣新唱》 第 3 课时 ———《放纸鹞》(欣赏课型)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放纸鹞》是花城版一年级下册《童谣新唱》单元的第三课时欣赏课,由台湾民谣《一只鸟仔》重新填词而成。歌曲采用 A 大调、四四拍、中速,为民族商调式,旋律先级进后跳进,八分休止符的巧妙运用赋予歌曲跳跃感与弹性,整体风格欢快活泼、易于传唱。歌词以 “放纸鹞” 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为载体,既饱含童真童趣,又蕴含深刻情感,倾诉了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传递出海峡两岸同胞渴望 “共放纸鹞” 的团圆愿景,是承载地域文化与民族情感的优秀音乐作品。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偏爱欢快活泼、节奏鲜明的作品,乐于参与猜谜语、肢体律动、集体表演等互动形式。作为刚入学的学生,他们音乐基础薄弱,音准、节奏把控能力尚在培养阶段,对 “商调式”“八分休止符” 等专业概念认知空白,需通过直观体验、趣味游戏逐步引导。该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受外界干扰,需借助多样化教学环节保持学习兴趣。他们模仿能力强、集体荣誉感突出,适合通过合作表演、情境体验深化学习效果,同时对台湾地区的文化与地理关联认知较浅,需结合歌曲渗透两岸一家亲的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中速、欢快活泼的风格特点,体会商调式的民族韵味与八分休止符带来的跳跃感。 辨识歌曲旋律 “先级进后跳进” 的变化,感受歌词中 “放纸鹞” 的童真与两岸同胞的思念之情。 艺术表现 能准确演唱歌曲《放纸鹞》,做到吐字清晰、情绪饱满,展现歌曲的欢快基调与真挚情感。 初步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演唱技巧,做到 “空拍不拖沓”,准确把握歌曲节奏弹性。 能通过肢体律动、声势动作等方式配合演唱,表现歌曲的节奏特点与情感内涵。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用肢体动作或简单道具(如自制纸鹞)表现歌曲的节奏变化与情绪。 能参与 “共放纸鹞” 情境表演,创意表达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的改编背景(源自台湾民谣《一只鸟仔》),知晓 “放纸鹞” 是海峡两岸共有的传统活动。 通过学唱与实践,体会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凝聚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歌曲《放纸鹞》,把握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与八分休止符的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蕴含的两岸同胞思念之情,并用演唱与肢体动作精准表现八分休止符的跳跃感。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猜谜激趣 1. 提问:“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是鸟不会叫,是鹰没有毛,喜欢顶风飞,就怕雨来浇,大家猜猜是什么?” 2. 结合学生回答,揭晓谜底 “风筝”,补充:“在台湾地区,人们把风筝叫做纸鹞”,播放放纸鹞场景图片,提问:“你们想和台湾的小朋友一起放纸鹞吗?”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承载着团圆愿望的歌曲 ———《放纸鹞》”,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积极参与猜谜游戏,举手回答谜底。 2. 观看图片,感受放纸鹞的乐趣,回应教师提问。 3. 齐读课题,初步建立对歌曲的认知。 通过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地域称谓差异铺垫文化背景,用 “共放纸鹞” 的愿景引发情感共鸣,自然引出教学主题。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播放歌曲音频,提问:“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 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欢快活泼” 的特点,带领学生用 “拍手 - 空拍 - 拍手 - 拍手” 的动作感受八分休止符,再次聆听歌曲,提问:“歌词里唱到了放纸鹞的哪些场景?” 3. 出示歌词,带领学生逐句朗诵,强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