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5.18.3 常用的急救方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人体生理与健康”主题下的“健康生活”模块,是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重要体现。在学习完人体各大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将知识转化为保护生命、关爱他人的实践能力。它不仅是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和“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生存技能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关键一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2、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材内容清晰分为三个部分: 心肺复苏(CPR):作为最紧急的急救技术,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教材安排了实践环节,强调其操作性。 包扎止血:针对常见的意外伤害,方法实用,易于在课堂中模拟操作。 其他急救方法:如海姆立克急救法、中暑、溺水的初步处理等,拓宽学生的急救知识面,体现急救方法的多样性。 三部分内容由急到缓、由重到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初级急救知识体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2)指压止血法和包扎止血法的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1)心肺复苏实践中,按压位置、深度、频率的准确把握(在模拟中理解标准)。 (2)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保持冷静,并有序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施救(应急思维的建立)。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理解了心跳、呼吸对于生命的意义,这为学习心肺复苏的原理打下了理论基础。学生动手操作意愿强,对模拟实践充满兴趣。但可能缺乏严谨的操作规范和细节关注,且面对“紧急情况”容易紧张、慌乱。他们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和救助他人的愿望,但普遍缺乏急救常识和信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救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急救知识的学习,深化对“结构与功能”、“稳态与平衡”的理解,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生命活动失衡时,及时的外部干预可以维持或恢复基本生命功能。 科学探究:在模拟急救实践中,学会观察、模仿、纠正和优化操作步骤,体验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探究过程。 科学思维:培养严谨求实、珍爱生命、勇于担当的科学态度。理解急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树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明确掌握急救技能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激发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并愿意向家人和朋友传播急救知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心肺复苏“黄金4分钟”的重要性及基本步骤 2 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出血,并说出相应的止血方法 3 能简述海姆立克急救法的适用场景及原理 科学探究 能在模拟人身上基本规范地完成一套心肺复苏操作 科学态度 认识到了学习急救的重要性,并愿意在必要时尝试帮助他人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情景导入-理论奠基-模拟实践-知识拓展-回归生活”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情景化: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视频或案例贯穿始终,激发学习动机。 实践化:将课堂变为“急救训练营”,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操作模拟人、三角巾等器材,化知识为能力。 结构化:将复杂的急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