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5.18.1 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属于“人体生理与健康”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理解现代疾病防控的关键章节。癌症与心血管疾病位列全球主要死因,学习其成因、预防及应对措施,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和生命责任感,并为后续学习免疫、生活习惯等知识奠定基础。 2、教学分析 癌症的概念、成因(内因+外因)、三级预防措施(含“调查活动”)。以及心血管疾病:常见类型(冠心病、高血压)、危险因素、预防策略。都是通过调查活动培养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癌症的三级预防措施(尤其一级预防)。 (2)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健康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1)理解癌症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基因突变积累)。 (2)分析生活习惯与疾病之间的科学联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人体系统(循环、消化)基础知识,但缺乏对疾病机制的深度理解。学生对“癌症”“心梗”等名词有生活认知,但对具体成因、预防存在误区(如“癌症=绝症”)。学生兴趣点:真实案例、互动探究(调查活动)、数字媒体资源(如动画演示癌细胞增殖)。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解释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理解生命系统的动态平衡性。 科学探究:设计并实施“校园周边致癌因素调查”,提出可行性建议。 科学思维:通过调查数据归纳癌症防治措施,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心血管疾病案例。 社会责任:制定家庭健康计划书,宣传“合理膳食+运动”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3种以上致癌因素 2 理解心血管疾病的核心预防措施 3 能用科学术语解释疾病成因 科学态度 参与小组调查并贡献有效数据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健康守卫者行动”为主线,通过真实案例导入→概念解析→探究实践(调查任务)→社会宣传的路径推进,强化“预防优于治疗”的核心观点。利用多媒体动画突破机制难点,通过角色扮演(如“家庭健康顾问”)深化责任意识。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癌症旅馆纪录片片段→任务一:解密癌症→任务二:调查癌症防治措施→任务三:心血管疾病防御战→课堂辩论:年轻人需要担心心血管疾病吗?→总结与行动倡议 → 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播放纪录片《癌症旅馆》片段(2分钟),提问:“为什么癌症患者要聚集在医院附近?癌症真的无法预防吗?” 观看视频并思考,初步讨论癌症的社会影响。 观察学生情感反应(震惊/同情),记录讨论中的观点。 设计意图:引发共情,破除“癌症=死亡”的认知误区,激发探究动机。 任务一:解密癌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用动态图演示正常细胞→癌变过程,强调“基因突变积累”和“免疫逃逸”。 o展示致癌因素分类图(物理、化学、生物、遗传)。 分组绘制“致癌因素思维导图”。 讨论:“为什么老年人癌症高发?”(联系端粒学说)。 思维导图完整性(是否涵盖辐射、烟草、HPV病毒等)。 设计意图:突破机制理解难点,建立多因素致病观念。 任务二:调查实践———癌症防治措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提供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