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鹿》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4 单元《我的动物朋友》 第 3 课时 ———《梅花鹿》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梅花鹿》是一首承载着鄂温克族文化底蕴的内蒙古鄂温克旗童谣,作为 “我的动物朋友” 单元的第三课时唱歌课,其创作深深植根于鄂温克族的生活环境与文化传统。鄂温克族世代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梅花鹿作为当地生态中灵动美好的生灵,成为民族情感与自然崇拜的载体,歌曲也由此传递出鄂温克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歌曲采用 1=F 调、2/4 拍,中速活泼,曲式结构为 a+a’+b+a 的一段体,四个乐句形成 “重复 - 变化 - 回归” 的完整逻辑:第一、二乐句运用 “换头同尾” 的变化重复手法,既保持旋律轮廓的统一性,又通过开头音符变化增添新鲜感;第三乐句作为对比句,在节奏(融入附点音符)和音高上与前两句形成明显起伏,避免旋律单调;第四乐句完全回归第一乐句旋律,强化主题记忆点,符合低龄儿童的认知与记忆规律。节奏以 “X XX X-” 为核心节奏型,简洁明快且富有动感,歌词生动描绘了梅花鹿在河边自由吃草的场景,语言质朴易懂,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民族文化认同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动物主题和民族特色内容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对 “换头同尾” 的旋律变化感知不够敏锐,对附点音符等节奏型的把握不够精准。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2/4 拍 “强弱强弱” 的韵律感认知需进一步强化。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在公开表演时存在胆怯心理,需通过鼓励式教学增强自信心,在 “玩中学、唱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梅花鹿》2/4 拍中速活泼的情绪特点,辨别歌曲 “换头同尾” 的旋律变化与 “重复 - 变化 - 回归” 的结构美感,体会附点音符带来的节奏韵律,感知鄂温克族童谣明朗质朴的音乐风格。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对梅花鹿的喜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提升对音乐节奏、音高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少数民族童谣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重点掌握核心节奏型 “X XX X-” 与附点音符的演唱技巧,把握 “换头同尾” 乐句的旋律差异与衔接。 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结合梅花鹿的动作模仿(如低头吃草、轻盈奔跑、抬头眺望)配合演唱,做到 “唱 - 演” 同步,展现歌曲的灵动氛围。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克服公开表演的胆怯心理。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以《梅花鹿》为基础进行简单创编,如结合梅花鹿的其他生活场景(如奔跑、嬉戏、喝水)创编新歌词,保持歌曲的节奏与旋律风格。 能设计贴合梅花鹿形象的舞蹈动作,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节奏伴奏(如用沙锤表现梅花鹿奔跑的轻盈感),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鄂温克族的生活环境(大草原)、文化特色(与自然共生的理念),知晓《梅花鹿》作为鄂温克族童谣的文化内涵,感受民族文化与自然的紧密关联。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体会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核心节奏型与附点音符,感受 2/4 拍的韵律感,体会歌曲活泼灵动的情绪。 理解鄂温克族童谣的文化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