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蜜蜂》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4 单元《我的动物朋友》 第 5 课时 ———《小蜜蜂》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小蜜蜂》是一首流传广泛的经典德国儿歌,作为 “我的动物朋友” 单元的收官唱歌课,其创作植根于德国乡村的自然生活场景,以小蜜蜂勤劳采蜜为核心主题,传递出 “勤劳可贵、珍惜时光” 的生活哲理。歌曲采用 1=C 调、2/4 拍,中速童趣地,曲式结构为一段体(a+a+b+a),四个乐句形成 “重复 - 变化 - 回归” 的完整逻辑:第一、二、四乐句旋律基本一致,仅在歌词与细节节奏上略有差异,强化主题记忆点;第三乐句作为对比句,旋律音高略有提升,节奏稍作变化,避免旋律单调,符合低龄儿童的认知与记忆规律。全曲仅由 1、2、3、4、5 五个音构成,旋律以级进为主,简洁流畅、朗朗上口;核心节奏型为 “×× ×× | × - |”“×××× | ×× |”,其中第二乐句连续的八分音符,生动模拟了小蜜蜂快速飞舞的动态,歌词质朴易懂,既贴合动物主题,又蕴含德育价值,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跨文化理解与品德素养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蜜蜂等小动物主题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对连续八分音符的节奏把控不够精准,易出现节奏拖沓或过快的情况;对五个音构成的旋律级进与小跳感知不够敏锐,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2/4 拍 “强弱强弱” 的韵律感认知需进一步强化。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游戏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在公开表演时存在胆怯心理,需通过鼓励式教学增强自信心,在 “玩中学、唱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小蜜蜂》2/4 拍中速童趣地的情绪特点,辨别歌曲 “重复 - 变化 - 回归” 的结构美感,体会连续八分音符带来的节奏韵律,感知德国儿歌简洁明快、充满童趣的音乐风格。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对小蜜蜂勤劳品质的赞美与珍惜时光的道理,提升对音乐节奏、音高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跨文化儿歌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重点掌握连续八分音符的演唱技巧,把握乐句间的衔接与情绪一致性。 能用自然、欢快且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演唱,结合蜜蜂的动作模仿(振翅飞舞、弯腰采蜜、盘旋降落)配合演唱,做到 “唱 - 演” 同步,展现歌曲的童趣与活力。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克服公开表演的胆怯心理。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以《小蜜蜂》为基础进行简单创编,如结合蜜蜂的其他生活场景(筑巢、护花)或替换动物(小蝴蝶、小蚂蚁)创编新歌词,保持歌曲的节奏与旋律风格。 能设计贴合创编内容的肢体动作,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节奏伴奏(如用沙锤表现蜜蜂飞舞的轻盈感),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小蜜蜂》作为德国儿歌的文化背景,知晓德国乡村音乐简洁质朴、贴近自然的风格特点,感受不同国家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体会儿歌作为跨文化交流载体的意义,理解 “勤劳” 是人类共通的美好品质,增进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培养珍惜时光、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连续八分音符等核心节奏型,感受 2/4 拍的韵律感,体会歌曲欢快童趣的情绪。 理解歌曲传递的 “勤劳可贵、珍惜时光” 的生活道理,在演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