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8606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两颗小星星》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日期:2025-11-24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439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教学设计,课堂,两颗小星星,单元,二年级,上册
  • cover
《两颗小星星》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发现身边的音乐:高和低(五)》 第 2 课时 ———《两颗小星星》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沙锤、三角铁、木鱼、铃鼓)、星星头饰 / 发光手环、电影《英俊少年》片段视频、歌曲动画 MV、12/8 拍节奏图谱卡片、柯尔文手势图、亲情主题图片(父子互动、家庭团聚)、德国电影文化简介 PPT 教材分析 《两颗小星星》是 1970 年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的经典插曲,作为 “高和低(五)” 单元的核心欣赏课,歌曲以 “两颗小星星” 为隐喻,承载着主人公海因切对父亲的思念与坚守正义的勇气,传递出亲情可贵、乐观坚强的情感内核。歌曲采用 1=C 调、12/8 拍,中速热情地,情绪随结构呈现 “坚定自信 - 宁静柔和 - 热情激昂” 的递进变化,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ABA’):A 段(1-16 小节)旋律明快,以同音重复与紧凑节奏为主,凸显主人公的坚定品格;B 段(17-32 小节)音区降低、节奏拉宽,连音线的运用营造出宁静忧伤的氛围,暗藏对亲情的牵挂;A’段(33-48 小节)在 A 段基础上提高三度并叠加和声,情绪推向高潮,展现乐观向上的精神。核心节奏型为 “××× ××× | ××× ××× |”(12/8 拍基本节奏),12/8 拍 “强弱弱 - 次强弱弱 - 次次强弱弱 - 次次次强弱弱” 的复合韵律是教学重点,旋律以级进为主,音高变化贴合情感起伏,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情感表达与跨文化理解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电影片段与亲情主题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坚定、忧伤、激昂等不同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在音乐感知方面,他们能初步感受旋律的高低与速度变化,但对 12/8 拍这种复合节奏的韵律感认知空白,难以把握 “三拍合一” 的节奏特点;对带再现三段体的结构逻辑理解较浅,在演唱时易出现气息不稳、情感表达流于表面的问题。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连音线、和声等音乐元素的感知需具象化引导。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对抽象的节奏理论理解困难,需借助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活动降低学习门槛,在 “听中学、演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情感与内涵的理解。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两颗小星星》12/8 拍中速热情地的情绪特点,辨别带再现三段体(ABA’)“坚定 - 宁静 - 激昂” 的结构美感,体会复合节奏带来的韵律变化与音高起伏的情感张力,感知德国电影插曲深情质朴的音乐风格。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亲情、勇气与乐观精神,提升对音乐节奏、力度、音高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电影音乐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 12/8 拍的核心节奏型,通过拍手、跺脚、乐器演奏等方式表现复合韵律,做到节奏稳定、强弱分明。 能用嘹亮自信的声音演唱 A 段,用轻柔舒缓的声音演绎 B 段,用热情饱满的声音表现 A’段,结合柯尔文手势辅助音高把握,做到 “唱 - 情” 合一,展现歌曲的情感递进。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模拟电影场景),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克服情感表达不深入的问题。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贴合情感的肢体动作(如 A 段握拳坚定踏步、B 段双手抚心表达思念、A’段挥手激昂展望),保持与节奏、情绪的一致性。 能结合亲情主题,创编简单的和声伴唱(如 A’段加入 “啦 - 啦 - 啦” 和声)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节奏伴奏(如沙锤表现 B 段的宁静感),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两颗小星星》作为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插曲的文化背景,知晓电影情节与歌曲情感的关联,感受德国电影音乐 “以乐传情” 的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