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鱼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7 单元《诗乐画舞(三)》 第 4 课时 ———《捕鱼歌》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捕鱼歌》是一首源自中国台湾的山地民谣,作为 “诗乐画舞(三)” 单元的收官唱歌课,歌曲深深植根于台湾独特的海洋文化,以质朴直白的语言描绘了渔民出海捕鱼的劳动场景,传递出 “不畏风浪、乐观向上、勤劳坚韧” 的劳动精神,更蕴含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深刻内涵,是进行音乐教育与家国情怀培养的优质载体。歌曲采用 1=C 调、2/4 拍,中速豪放地,情绪豪迈爽朗、充满力量感,曲式结构为一段体(4 个乐句),节奏型 “× × | × × ×× | × × | ×- ‖” 贯穿全曲,与渔民划船、撒网的劳动节奏高度契合,具有鲜明的劳动号子特征。旋律简洁有力、起伏明快,以级进为主,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组合形成独特的律动感,既模拟了海浪起伏的动态,又凸显了劳动的力量感,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艺术表现与文化认同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海洋、捕鱼等生活场景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豪迈、轻快等不同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歌曲,但气息控制较弱,对附点音符 “× ×” 与八分音符 “××” 的节奏组合把握不够精准,易出现 “节奏拖沓”“重音不突出” 的问题;对 “劳动号子” 的韵律感理解较浅,难以通过歌声传递出渔民的豪迈气势。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一段体结构”“劳动节奏与音乐的关联” 等概念需具象化引导。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对台湾的海洋文化与两岸同源的文化背景认知空白,需借助视频、道具、动作模拟等直观素材降低学习门槛,在 “演中学、唱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捕鱼歌》2/4 拍中速豪放地的情绪特点,辨别一段体(4 个乐句)的结构美感,体会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组合带来的劳动韵律,感知台湾民谣豪迈爽朗、充满力量的音乐风格,联想渔民出海捕鱼的生动画面。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劳动力量与乐观精神,提升对音乐节奏、旋律起伏的感知能力,培养对中国台湾民谣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熟练掌握核心节奏型 “× × | × × ×× | × × | ×- ‖”,精准表现附点与八分音符的韵律,用豪迈、有力的声音传递歌曲的力量感。 能结合捕鱼劳动动作(划船、撒网、拉网)进行表演唱,做到 “唱 - 演” 同步,展现歌曲的劳动气息与豪迈情绪,提升艺术表现力。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大胆展现对捕鱼劳动的理解。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新的劳动相关歌词(如结合划船、收网的具体场景),保持核心节奏型与歌曲风格。 能设计贴合捕鱼劳动的肢体动作,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伴奏(如铃鼓模拟海浪声,木鱼配合划船节奏),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能利用简易道具(船桨、渔网)进行情景表演,还原捕鱼劳动场景,深化对歌曲的多维度感知。 文化理解 了解《捕鱼歌》作为中国台湾山地民谣的文化背景,知晓台湾的海洋文化与渔民的生活方式,明确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感受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特点。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体会渔民不畏风浪、勤劳乐观的劳动精神,增强对中国多元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核心节奏型(附点 + 八分音符组合),感受 2/4 拍的劳动韵律与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