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8621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7 单元《悯农》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日期:2025-11-24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430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教学设计,课堂,悯农,单元,二年级,上册
  • cover
《悯农》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7 单元《诗乐画舞(三)》 第 1 课时 ———《悯农》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悯农》是由唐代诗人李绅的经典古诗改编而成的歌曲,作为 “诗乐画舞(三)” 单元的核心欣赏课,歌曲将古典诗词与音乐旋律完美融合,以质朴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场景,传递出 “粮食来之不易、尊重劳动、勤俭节约” 的核心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结合的优质载体。歌曲采用 1=bB 调、2/4 拍,中速吟诵地,情绪庄重感恩且略带深沉,曲式结构为一段体(8 个乐句),第 3-4 乐句与第 7-8 乐句完全重复,通过重复强化主题表达。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整齐规整,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核心节奏型为 “×.× × | × × |”(附点节奏),句尾拖音与填充手法的运用凸显古诗韵律美,既保留了诗词的语言魅力,又通过音乐增强了情感感染力,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品德修养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古诗与音乐结合的形式充满兴趣,已能熟练背诵《悯农》古诗,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庄重、欢快等不同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在音乐感知方面,他们能初步感受旋律的流畅与节奏的变化,但对附点节奏 “×.×” 的时值把握不够精准,易出现 “唱平”“节奏拖沓” 的问题;对歌曲中 “感恩农民、珍惜粮食” 的深层情感理解较浅,由于缺乏劳动体验,难以通过歌声充分传递真挚共情。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一段体结构”“句尾拖音” 等音乐概念需具象化引导。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需借助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素材降低认知门槛,在 “读中学、唱中学、悟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悯农》2/4 拍中速吟诵地的情绪特点,辨别一段体(8 个乐句)的结构美感,体会附点节奏带来的韵律变化与句尾拖音的古诗韵味,感知 “诗乐融合” 的独特艺术魅力。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感恩、庄重之情,提升对音乐节奏、旋律流畅性的感知能力,培养对古诗改编歌曲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核心节奏型(附点节奏 “×.× × | × × |”),通过拍手、乐器演奏等方式表现节奏,做到节奏稳定、强弱分明。 能以清晰的咬字、庄重感恩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处理句尾拖音,结合古诗朗诵的语感,展现歌曲的诗词韵律与情感内涵。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如结合古诗配画、劳动动作模拟),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肢体动作(如模拟插秧、收割、捧起粮食的动作),保持与歌曲节奏、情绪的一致性。 能结合节约粮食主题,创编简单的念白或情景表演(如 “光盘行动” 小剧场),融入歌曲演唱中,创意表达对 “珍惜粮食” 的理解。 文化理解 深入理解《悯农》古诗的内涵与创作背景,了解古代农民的劳作艰辛,知晓古诗改编歌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体会 “粒粒皆辛苦” 的深刻含义,树立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节奏,精准演唱附点节奏型,感受 “诗乐融合” 的韵律美,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理解古诗《悯农》的内涵与歌曲的情感核心,树立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观念,接受传统文化与品德教育。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附点节奏 “×.×” 的时值(长 - 短对比),避免节奏平淡;准确处理句尾拖音,凸显古诗韵味。 引导学生深入共情农民劳作的艰辛,将 “感恩、珍惜” 的情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