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8639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数蛤蟆》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日期:2025-11-24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422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课堂,数蛤蟆,单元,二年级,上册
  • cover
《数蛤蟆》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探索身边的音乐:长和短(二)》 第 3 课时 ———《数蛤蟆》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三角铁、沙锤等打击乐器、节奏卡片 教材分析 《数蛤蟆》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四川民歌,作为 “长和短(二)” 单元的唱歌课内容,其创作植根于四川当地的生活场景。四川气候湿润、河塘众多,蛤蟆成为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自然融入民歌创作。歌曲采用民族五声音阶商调式,2/4 拍,中速活泼,结构为一段体(三个乐句),全曲共 12 小节。旋律高亢明快且富有弹性,第一乐句简洁引入,第二乐句转入微调式丰富音乐色彩,第三乐句回归商调式收束,形成统一又富变化的音乐效果。节奏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大量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动感与韵律,契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歌词生动描绘蛤蟆的外貌特征,融入 “太平年”“荷儿梅子西” 等四川方言衬词,既展现了地域民俗风情,又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爱乡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与民歌审美能力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对切分节奏、附点音符及装饰音等复杂音乐元素的把握不够精准。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源、游戏化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数蛤蟆》2/4 拍中速活泼的情绪特点,辨别歌曲高亢明快的旋律风格与切分节奏、附点音符带来的韵律感,体会四川民歌的独特韵味。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童真童趣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提升对音乐节奏、旋律、衬词等要素的感知能力,培养对民间民歌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重点掌握切分节奏、附点音符及装饰音的演唱技巧,展现歌曲的动感与韵味。 能用轻松、愉快且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结合歌词内容配合恰当的表情与肢体动作,生动传递歌曲的欢快情绪。 能借助三角铁、沙锤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通过对唱、合唱等形式丰富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以《数蛤蟆》为基础进行简单创作,如创编不同蛤蟆数量的歌词(如 “三只蛤蟆”“四只蛤蟆”)或替换成其他动物(如 “数小鸟”“数小鱼”)。 能设计多元演唱形式(如领唱与合唱结合),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节奏伴奏,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四川地区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知晓《数蛤蟆》的创作背景与方言衬词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感受四川民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歌曲所承载的乐观生活态度,增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悉并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旋律、节奏、衬词)。 了解歌曲背后的四川地域文化,建立对民间音乐与生活关联的认知。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切分节奏、附点音符及装饰音的演唱,避免节奏混乱或韵味缺失,准确表现四川民歌的独特风格。 引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时,既保持歌曲原有节奏与韵律,又体现创意与合理性,避免脱离歌曲风格。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播放蛤蟆叫声音频,提问:“同学们,仔细听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谁在生活中见过蛤蟆?它长什么样子呀?” 2.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蛤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