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哨与小狗》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童年趣事(二)》 第 4 课时 ———《口哨与小狗》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口哨与小狗》创作于 1905 年,又名《吹口哨的少年与小狗》,由美国作曲家普莱亚(长号演奏家、指挥家)创作。彼时美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生活,乐曲以 “少年与小狗散步” 为核心场景,生动展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其轻松活泼的风格契合了当时大众的审美需求,问世后迅速风靡,被改编为多种演奏形式并广泛应用于影视作品,成为美国通俗管弦乐的经典代表作。 乐曲采用 C 大调、2/4 拍、中速稍快,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 )。A 段以口哨为主奏,搭配高音乐器衬托,大量附点音符与三连音的运用,使旋律活泼富有弹跳性,形象展现小主人轻松愉悦的心情;B 段转到 F 大调,口哨停止,由低音乐器演奏主旋律,音色与 A 段形成鲜明对比,节奏更为紧凑,描绘了小狗跑跑跳跳、街头喧闹的场景;A 段再现 A 段核心旋律,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结束,全曲结构清晰、对比鲜明,兼具趣味性与艺术性。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动物主题、生活场景类音乐作品抱有浓厚兴趣,喜欢通过聆听、模仿、律动、游戏等互动形式学习音乐,参与积极性高。但该阶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维持学习热情;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对附点音符、三连音等复杂节奏型的把握不够精准,对 “单三部曲式” 等音乐结构概念缺乏认知,需通过具象化体验帮助理解。 学生对 “口哨”“小狗” 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但对管弦乐的乐器音色、演奏形式了解较少,缺乏对西方通俗音乐文化的认知。此外,学生具备初步的模仿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参与简单的律动创编和乐器伴奏活动,但在精准捕捉音乐情绪变化、用艺术形式表达音乐内涵方面需教师重点引导。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乐曲 2/4 拍轻快的节奏特点和活泼愉悦的情绪风格,辨别 A、B、A 三段的旋律差异与情绪变化(A 段轻松惬意、B 段热闹欢快、A 段回归悠闲)。 体会附点音符和三连音带来的独特节奏韵律,感知口哨主奏与管弦乐伴奏的音色融合之美,建立对西方通俗管弦乐作品的审美认知。 艺术表现 能以口哨、哼唱等方式表现 A 段旋律,做到节奏稳定、音准基本正确,准确把握 2/4 拍 “强弱” 的节拍韵律。 能通过肢体律动(如模拟散步、小狗跳跃)表现乐曲各段落特点,用打击乐器为 B 段搭配合适的节奏伴奏,展现乐曲的热闹氛围。 能结合三段式结构调整表现状态,A 段轻快舒展,B 段活泼紧凑,A 段自然放松,形成完整的艺术表达。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乐曲创编新的故事情节(如 “少年与小狗玩耍、遇到小伙伴” 等),或设计配套的律动动作、打击乐器伴奏方案。 能上台展示创意成果,通过角色扮演、律动表演、乐器伴奏等综合形式,生动再现乐曲的场景与情绪。 文化理解 了解乐曲的创作时代背景、作曲家身份及美国通俗管弦乐的文化特点,知道乐曲展现的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的创作内涵。 感受中西方音乐文化中 “生活场景类” 作品的共通之处,体会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活泼愉悦的情绪,熟悉 A、B 两段核心旋律,准确听辨三段式结构的差异,掌握 2/4 拍节拍韵律及附点音符、三连音的节奏特点。 能用口哨 / 哼唱、律动、乐器伴奏等多种方式表现乐曲,展现各段落的情绪与风格差异。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附点音符和三连音的节奏,避免节奏混淆,尤其在 B 段快速节奏中保持稳定性。 深入理解乐曲各段落的音乐要素(音色、节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