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收起义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1 单元《追寻红色的印记(一)》 第 2 课时 ———《秋收起义歌》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秋收起义歌》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湖南民歌风格革命歌曲,由张士燮作词、陈杰作曲,创作于 1965 年,旨在纪念 1927 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标志着我党领导下工农武装力量的诞生,毛泽东在湖南浏阳市文家市镇提出 “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自此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的路线开启,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开始呈燎原之势。该歌曲曾作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插曲,并多次在《奋斗吧,中华儿女》等大型演出中呈现。歌曲为 1=A 调、四分之四拍、行进速度,属于进行曲风格,采用二部曲式结构,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以频繁的大小跳进音程形成活泼热烈的旋律形态,节奏前紧后松;第二乐段音域更高、力度更强、乐句更长,旋律舒展大气,生动展现了革命将士激昂的斗志和团结一心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喜欢通过直接体验和趣味活动探索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较高。但该阶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段维持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能力存在个体差异,音准、节奏的把控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在认知层面,学生对秋收起义的历史背景了解较少,对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路线的内涵理解较浅,需要结合直观素材和通俗讲解帮助其建立认知,进而将情感融入歌曲演唱中。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雄浑激越、青春激昂的旋律特点,把握行进速度的节奏特征,体会湖南民歌风格的独特韵味。 建立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提升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感知和欣赏水平。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清晰、有力地演唱歌曲,展现二部曲式的结构特点。 能以雄壮激昂的情绪演唱歌曲,通过声音表现出秋收起义的伟大历史场景和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精神。 能结合歌曲特点,通过打节奏、声势动作等肢体语言配合演唱,增强艺术感染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或独立尝试通过声势动作、律动等方式对歌曲进行创新表现。 能主动参与舞台展示,大胆运用动作、声音等创意形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文化理解 了解秋收起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知晓歌曲的创作初衷及在革命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理解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路线的开创性意义,增强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尊重,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尤其是具有湖南民歌风格的节奏韵律,做到有力度地演唱。 以雄壮激昂的情绪演唱歌曲,充分表达歌曲蕴含的革命豪情和坚定信念。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秋收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歌曲的文化内涵,将革命情感自然融入演唱中,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结合歌曲风格和主题进行有意义的创新表现,避免简单模仿,展现对歌曲的独特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播放秋收起义的纪录片片段,提问:“同学们,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什么氛围?” 2. 结合学生回答,简要介绍时代背景:“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纪念这场伟大起义的歌曲 ———《秋收起义歌》”,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感受视频传递的紧张激烈氛围。 2. 齐读课题,初步建立对歌曲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直观的纪录片素材和针对性提问,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铺垫情感基调,自然引出教学主题。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