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0074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日期:2025-11-2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426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课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单元,三年级,上册
  • cover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3 单元《中秋月》 第 3 课时《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花城版三年级上册中秋主题单元的经典欣赏课,由管桦作词、瞿希贤编曲及谱曲,创作于 1957 年,1958 年发表于《儿童音乐》创刊号,曾荣获 1980 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音乐作品一等奖。歌曲灵感源于词人回到故乡后,看到皓月当空下孩子们围坐谷堆听妈妈讲故事的场景,以叙事性笔触串联起新旧社会的生活对比。歌曲为 1=C 调、4/4 拍、稍慢速度,情绪兼具优美舒缓与哀怨悲愤,采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旋律宁静优美,节奏舒缓,奠定温馨基调;第二部分旋律沉缓哀怨,与前一部分形成强烈情感反差;第三部分重复第一部分旋律,强化情感共鸣。整首歌曲歌词质朴生动,旋律起伏贴合情感变化,是融合审美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故事类、情感类音乐作品抱有浓厚兴趣,喜欢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形式参与音乐活动,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借助情境化、互动化教学维持学习热情。在音乐基础方面,学生已初步掌握 4/4 拍基本节奏,能感知歌曲情绪变化,但对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理解较浅,对不同段落速度、力度的精准把控能力有待提升。在情感认知上,学生生活在幸福年代,对旧社会的苦难历史缺乏直观体验,难以深刻体会歌曲第二部分的哀怨悲愤情感,需通过丰富的直观素材和通俗讲解帮助其建立认知。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优美舒缓与哀怨悲愤的双重情绪特点,体会 4/4 拍强弱次强弱的韵律美感,建立对叙事性红色歌曲的审美认知。 区分歌曲三个部分的旋律差异,感知从温馨场景到苦难叙事再到情感回归的递进过程,提升对音乐情感与意境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歌曲不同部分的速度、力度变化,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做到情感转换自然。 能为歌曲设计简单的声势动作或配合简单和声,通过歌声与动作结合,生动展现歌曲的情感层次。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创编与歌词场景相符的肢体动作,或尝试为歌曲片段设计简单伴奏节奏,展现对歌曲的个性化理解。 能主动参与舞台展示,大胆运用演唱、动作等形式,传递歌曲蕴含的情感与内涵。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与时代故事,知晓新旧社会生活的差异,理解歌曲承载的历史记忆。 体会旧社会人民的苦难与新社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珍惜当下、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旋律与节奏,准确把握不同部分的情绪转换,用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理解歌曲叙事性特点与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历史内涵。 教学难点 精准表现歌曲第二部分的哀怨悲愤情感,唱出旧社会的苦难感,实现情感的自然转换。 深刻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将历史认知转化为真挚的演唱情感,避免情感表达流于表面。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忆昔抚今 1. 出示旧社会百姓穷苦劳作、现代幸福生活的对比照片,提问:“同学们,这些照片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你们能说说它们的区别吗?” 2.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话题:“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美满,但过去的人们曾经历过很多苦难,你们有没有听过长辈讲过去的故事?” 3. 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学生安静聆听:“今天有一首歌曲,讲述了妈妈回忆过去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观察对比照片,积极回答照片中的生活场景差异。 2.回忆自身经历,分享是否听过长辈讲过去的故事。 3. 安静聆听歌曲音频,齐读课题,激发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