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夜思》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4 单元《元月宫遐想》 第 2 课时《静夜思》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花城版三年级上册 “元月宫遐想” 单元的核心唱歌课,由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五言绝句改编而成。原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诗人异乡客居时,深夜望月思乡的场景,被谱曲后既保留了古诗的文化内涵,又以音乐形式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素材。歌曲为 1=G 调、4/4 拍、稍慢速度,情绪深情优美且饱含思乡之情,采用二段体结构。第一部分旋律以平稳级进为主,音程跨度多在三度以内,节奏舒缓,营造出宁静清幽的夜晚氛围;第二部分旋律出现起伏变化,“举头” 处音高上扬,“低头” 时音高回落,通过音高对比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情感层次丰富细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古诗与音乐结合的形式抱有浓厚兴趣,喜欢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互动形式参与音乐活动,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借助情境化、趣味化教学维持学习热情。在音乐基础方面,学生已初步掌握 4/4 拍基本节奏,熟悉《静夜思》古诗原文,但对歌曲中一字多音、同音高连音线等演唱技巧的把握存在难度,音准稳定性有待提升。在情感认知上,学生虽能背诵古诗,但对 “异乡思乡” 的深层情感缺乏直观体验,因时代差异难以感同身受,需通过丰富的情境素材和通俗讲解帮助其建立认知。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舒缓悠扬的旋律特点,体会 4/4 拍强弱次强弱的韵律美感,建立对古诗改编类歌曲的审美认知。 感知歌曲二段体结构的情感变化,体会从宁静场景描绘到思乡情感抒发的递进过程,提升对音乐意境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与音准,重点攻克一字多音、同音高连音线的演唱技巧,做到咬字清晰、声音轻柔连贯。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展现出歌曲古朴典雅的韵味,通过歌声传递思乡之情。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创编与古诗意境相符的肢体动作,或尝试用简单的和声伴唱,展现对歌曲的个性化理解。 能主动参与舞台展示,大胆运用演唱、动作等形式,生动表现歌曲的思乡意境与情感。 文化理解 了解李白的生平、《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及古诗与音乐融合的独特魅力,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故乡的眷恋情怀,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节奏,准确演唱一字多音、同音高连音线等技巧,用轻柔连贯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理解歌曲与古诗的关联,感受歌曲营造的思乡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跨越时代差异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将情感自然融入演唱中。 在创意实践中,使动作、和声与歌曲的古朴意境、思乡情感协调统一,避免形式与内容脱节。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望月思情 1. 播放宁静夜晚明月高悬、月光洒地的视频,提问:“同学们,视频中的夜晚给你怎样的感觉?你们能想到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 2. 邀请学生背诵相关古诗,当学生提到《静夜思》时,引导其有感情地完整背诵,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结合学生回答,讲解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异乡求学时所作,他看到月光就想起了故乡,后来有人把它编成了好听的歌曲”,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改编的歌曲 ———《静夜思》”。 1. 观看视频,感受宁静的夜晚氛围,积极分享想到的月亮相关古诗。 2. 有感情地背诵《静夜思》,思考并回答诗歌表达的思乡情感。 3. 齐读课题,了解歌曲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 通过情境视频与古诗互动,快速吸引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