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脸谱》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童年趣事(二)》 第 3 课时 ———《唱脸谱》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唱脸谱》诞生于 1989 年,由阎肃作词、姚明谱曲、谢津首唱,是一首融合京剧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经典作品。彼时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掀起 “京剧热”,创作者为传承京剧这一国粹,将京剧唱腔、节奏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又赋予作品时代感与传唱度,成为推动京剧艺术普及的重要载体。 歌曲采用降 B 宫调转降 E 宫调、4/4 拍、快板速度,为不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A 段为通俗歌曲形式,融入老北京方言,依字行腔,旋律轻松活泼,充满生活气息;B 段为分节歌形式,结构规整,前三个乐句各两小节,第四句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通过节奏延伸和花脸拖腔扩充至八小节,将情绪推向高潮,凸显浓郁的京剧韵味。全曲通过鲜明的段落对比,生动展现了脸谱文化的独特魅力,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色彩鲜明、形式独特的京剧脸谱充满好奇,喜欢通过观看、模仿、表演等互动形式学习,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较高。但该阶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维持学习兴趣;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对京剧唱腔、拖腔等专业元素接触较少,缺乏相关知识储备,演唱时难以把握京剧韵味。 学生对京剧的认知多源于影视片段,对脸谱色彩寓意、行当分类等文化知识了解较浅,需要通过具象化的素材(如图文、视频)帮助建立认知。此外,学生具备初步的模仿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参与简单的创意表演,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较为表面,需教师引导深化,避免文化认知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 4/4 拍明快的节奏特点和 “京剧 + 流行” 的融合风格,辨别 A、B 两段的旋律差异与情绪变化(A 段轻松活泼、B 段庄重浓郁)。 体会京剧唱腔的独特韵味,尤其是 B 段拖腔的悠长意境,建立对传统与现代融合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 艺术表现 能以自然、有韵味的声音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准确把握 4/4 拍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韵律。 精准处理 B 段的拖腔和特殊节奏,模仿京剧咬字、行腔特点,展现歌曲的京剧韵味。 能结合 A、B 两段特点调整演唱状态,A 段轻松自然,B 段庄重饱满,配合简单京剧动作增强表现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简单的京剧动作(如亮相、手势),或用打击乐器(锣、鼓)为 B 段伴奏,强化京剧氛围。 能佩戴脸谱道具上台展示,通过演唱、动作、表情等综合形式表现对歌曲的理解。 文化理解 了解京剧脸谱的色彩寓意(如红脸忠义、黑脸正直)、行当分类(生、旦、净、丑)等知识,知道歌曲传承传统文化的创作意义。 感受京剧作为 “国粹” 的文化价值,体会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创新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掌握 4/4 拍节拍韵律,准确把握 B 段拖腔和特殊节奏的演唱。 了解京剧脸谱色彩寓意和行当特点,感受歌曲 “传统 + 现代” 的融合风格与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精准演绎京剧唱腔的韵味,尤其是拖腔的悠长与咬字的独特性,避免 “流行化” 演唱。 深入理解脸谱文化与京剧艺术的内涵,将文化认知融入演唱与表演中,避免单纯的模仿与技巧练习。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播放京剧《霸王别姬》精彩片段,提问:“同学们,视频里演员的脸上有什么特别的装饰?他们的唱腔、动作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表演有什么不同?” 2. 展示各类脸谱高清图片,介绍:“这些脸上的彩色图案叫做‘脸谱’,不同颜色、图案代表不同性格的人物,这是我们中国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