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0089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稻草里的火鸡》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日期:2025-11-24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418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课堂,稻草里的火鸡,单元,三年级,上册
  • cover
《稻草里的火鸡》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童年趣事(二)》 第 2 课时 ———《稻草里的火鸡》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稻草里的火鸡》是一首经典美国民歌,起源于 19 世纪中期,经黑人表演团体巡回演出传遍全美,承载着美国乡村的生活气息与民俗文化。歌曲以 “寻找火鸡、捕捉火鸡” 的趣味情节为核心,歌词生动诙谐,充满童真童趣,既展现了美国人乐观幽默的民族个性,也从侧面反映了感恩节火鸡文化的地域特色,是多元音乐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歌曲采用 F 大调、4/4 拍、稍快速度,为两段体结构(A+B)。A 段(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旋律轻快灵动,弱起小节的运用营造出 “悄悄寻找火鸡” 的紧张感,四分休止符的穿插增强了情节的跳跃性;B 段(第二乐段)旋律起伏加大,切分节奏与强弱对比的频繁使用,推动情绪走向高潮,生动再现了 “捕捉火鸡” 时的热闹场景。全曲节奏明快、旋律朗朗上口,兼具趣味性与表演性,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演唱与体验。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动物主题、趣味情节的音乐作品抱有浓厚兴趣,喜欢通过演唱、表演、游戏等互动形式学习音乐,参与积极性高。但该阶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维持学习热情;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弱起小节、切分节奏等复杂节奏型的把握不够精准,识谱能力和音准稳定性有待提升。 学生对 “火鸡” 这一动物的认知多源于图片或视频,对美国感恩节文化了解较少,缺乏相关生活经验,需要通过具象化的素材帮助建立认知。此外,学生具备初步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参与小组创编活动,但创意表达和舞台表现力需要教师引导与鼓励,尤其在结合节奏特点设计动作、展现歌曲幽默内涵方面需重点指导。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 4/4 拍明快的节奏特点和活泼诙谐的旋律风格,辨别 A、B 两段旋律的差异与情绪变化(A 段紧张期待、B 段热闹兴奋)。 体会歌曲中 “寻找火鸡、捕捉火鸡” 的趣味情节,建立对异国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感受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艺术表现 能以自然、欢快且富有表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准确把握 4/4 拍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韵律。 精准处理歌曲中的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清晰展现节奏重音变化,避免节奏错误,展现歌曲的轻快风格。 能结合两段体特点调整演唱状态,A 段轻快含蓄,B 段热情饱满,用声音表现出情节的递进与情绪的变化。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结合歌曲情节创编简单的肢体动作(如模拟寻找、捕捉火鸡的动作),或用打击乐器设计节奏伴奏(如铃鼓表现脚步声、沙锤表现环境音效)。 能上台展示创意成果,通过肢体动作、表情演绎、乐器伴奏等综合形式,生动再现歌曲的趣味情节。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的美国地域文化背景,知道其与感恩节火鸡文化的关联,体会异国音乐与民俗生活的紧密联系。 感受不同国家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培养跨文化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掌握 4/4 拍的节拍韵律,准确把握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的演唱,确保节奏与音准的稳定性。 体会歌曲幽默诙谐的情感,用自然、欢快的声音生动表现 A、B 两段的情绪差异,做到演唱有表情、有层次。 教学难点 精准演绎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既保持节奏的轻快跳跃,又避免音准偏移,尤其注意弱起部分的起唱平稳与切分节奏的重音突出。 深入理解歌曲的幽默内涵,将情节感与情绪融入演唱和表演中,避免单纯的技巧性演唱,展现歌曲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播放美国农场实景视频(含火鸡画面),提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