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4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7* 听听,秋的声音 第一单元 a i T u j m i a N g 教学目标 1.认识“抖、振”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3.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风吹落叶、蟋蟀鸣叫等与秋天有关的音频,秋叶飘零的视频,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的配乐。 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赋予大地美景,(出示图片)还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播放风吹落叶、蟋蟀鸣叫等声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一位诗人一起去听听秋的声音。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听听,秋的声音) 注意:题目中有个逗号,我们怎样才能把题目读出韵味呢?(注意停顿) 3.引导回顾:上个单元学的哪篇文章也是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想一想当时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4.交流从《不懂就要问》一课中学到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借助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本课是三年级的第二篇略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经验自主发现、总结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加以运用,提高阅读能力。 5.过渡:本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借助提示我们知道了学习方法———朗读和想象,今天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Ⅱ 初读“秋声”,整体感知 1.读通诗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查朗读情况。 (3)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和难理解的词语,指名朗读。 (4)随机指导读音:“掠”读四声;“振、吟”是前鼻音。 2.读出节奏,把握美感。 (1)诗歌都有独特的节奏与韵律。读出节奏韵律,才能感受到诗歌音乐式的美感。 (2)课件出示有划分节奏的诗句。 (3)学生再次练读,读出节奏。 3.感受诗歌写到的秋的声音。 (1)小组讨论:读完诗歌,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 大树“唰唰”、蟋蟀“ ”、大雁的叮咛、秋风的歌吟。 (板书:听到 大树“唰唰” 蟋蟀“ ” 大雁的叮咛 秋风的歌吟) (2)引导:读到这些秋的声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自己试着边读诗歌边想象画面,并说一说。 (3)启发:除了这些,你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秋的声音? (4)引导学生通过“秋天的声音,在……”的句式推测出第五小节写的也是秋的声音,只是这些声音不是听到的,而是感受到的。(板书:感受到) 4.有些声音是能真正听到的,有些声音是要用心感受才能“听”到的。请你再回到诗中去倾听,看看还能听到什么? 秋的声音在叶子里,在小花上,在农民伯伯的汗水里,在饱满的谷粒里…… (板书:叶子里、小花上、汗水里、谷粒里) 5.引导学生齐读诗歌,整体感知秋的声音。 【设计意图】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课文描绘出的秋天里的各种声音,从而感受秋天的特点。在学生提取了明显信息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取相对隐性的信息,使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6.小结:学习诗歌时,应以读来促进感悟,想象画面。 Ⅲ 再读“秋声”,想象画面 1.诗中有这么多种声音,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多读几遍,想象画面,然后把画面内容分享给大家。 2.自由朗读、想象。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1)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①引导学生通过“抖抖手臂”“道别”这两个词语,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一阵阵秋风吹过,黄叶离开大树飘落下来的情景,还可以想象一下黄叶会对大树说些什么。 ②播放秋叶飘零的视频,帮助学生把画面说清楚。 ③如果你是一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