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课 了解父母,感恩父母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顶撞家长、责怪家长甚至逃避家庭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对老师的帮助、教育很不耐烦,情绪对立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我们周围也有一些人,怨天尤人,颓废消极,对社会、对人生充满抱怨,总觉得人生不如意,命运太不公平。“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 “知恩图报 ”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自古以来,人类感恩的美德一直在延续。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地位特殊,长辈的呵护、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 以自我为中心 ”的心理状态,还有不少的学生成了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我们身边,这些现象比比皆是: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 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一点儿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等等,不知感恩父母。为了把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下去,也为了唤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青春期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增强,生活依赖性减弱。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思维的整体性、辩证性未完全建立,同一性会出现矛盾,种种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致使青春期学生对父母理解不全面,逆反心理明显增强。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理解父母,反省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不当,领悟爱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重新梳理亲子关系,体会相互的爱, 以协调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 感恩是一种受人帮助和给予后的愉悦受纳和期望有所反馈的心理感受。父母在我们的生命中与我们互动很多,对于他们的帮助、给予,我们应心怀感激。但当在与他们的互动中他们出现对我们有伤害、误会等性质的举动时,我们对应的心理感受自然就不应是感恩了。那么应当是什么呢?哲学、心理学等领域有很多相应的回答,还有一种说法叫作同理心和谅解,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体会、理解对方的不易,进而包容对方造成的过失。 1.认知目标: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2.情感目标:对父母心怀感恩之情。 3.行为目标:在行动上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重点: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对父母心怀感恩。 难点:在行动上能够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课时:1 课时。 场地:心理活动室或教室。 课前准备:多媒体,活动单。 心灵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材料中的故事。 2.教师提问:“你觉得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 ”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爱。教师继续提问“你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例子 ”,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发现父母的爱。 教师总结:材料中的每一个镜头其实都是父母爱我们的样子,这样的镜头在生活中太多太多。生活的细节都体现着父母对我们的爱。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了解父母,并用真挚的心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 注意事项:本环节导入内容略简单,教师可补充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父母对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步骤: 1.学生 4~6 人一个小组。 2.学生写下父母做过最让自己感动的事,小组内分享交流。 3.教师请学生在班级分享。 教师总结:不知不觉我们已经长大,在这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只是我们不曾察觉到他们含蓄的爱一直在伴随我,当我们回首时,才发现爱是如此沉重。 注意事项:学生分享时,有可能因为情感太过真挚而流泪,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调整情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父母。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并完成教材中对应的填空题。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 2.学生写好后,可以让父母来判断,对的画“ √ ”, 错的画“ × ”,“ √ ”越多,代表越了解父母。教师可请学生分享看到父母判断之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