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做好金钱小管家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普遍拥有消费的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消费经验。其中有成功的,也有不科学、不理智的。 由于年龄、 自立能力和收入的局限,学生的消费比较盲目,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和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与理财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中学生消费现状,通过案例、测试、调查等,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消费现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及消费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与危害,帮助学生克服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不良消费习惯,逐步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掌握合理的消费方法。 不合理消费的心理机制 1.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的心理现象。 2.攀比心理。消费心理的一种,指脱离自己实际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消费心理。在正常情况下,消费者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但有时由于受一定时期社会消费水平日渐增高、“大款 ”人物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及消费者本人“面子消费 ”心理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互相激活,导致互相攀比。这种心理极易造成追逐消费热点、负债超前消费乃至抢购等怪现象,将消费行为导入误区。 3.面子心理。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 1.认知目标:了解自己金钱管理的现状,认识到金钱管理的重要性。 2.情感目标:感受不合理消费给人带来的影响。 3.行为目标:掌握合理消费的方法。 重点:了解自己金钱管理的现状,认识到金钱管理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消费的方法。 课时:1 课时。 场地:心理活动室或教室。 课前准备:多媒体,活动单。 心灵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俊霖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缺乏金钱管理的表现,引发学生共鸣。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俊霖的故事。 2.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 3.教师提问:“你是否也被类似的问题困扰呢?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学生分享完,教师可设计一些互动小游戏,如问其他同学有没有类似感受,如果有类似的感受拍掌回应,这样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这是大家的普遍现象,减少学生焦虑。 教师总结:首先,教师对俊霖以及同学们分享的情况进行归纳,如不合理的消费观、花钱没有规划等;其次,教师要说明俊霖及其同学出现的这些情况是同学们学习生活中很普遍的现象, 以减少同学们的焦虑;最后,教师总结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缺乏理财观念,缺乏理财能力,强调理财的重要性。教师可结合班上同学日常实际表现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 注意事项:本环节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痛点,教师务必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无论学生分享的情况是什么教师都不要批评。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金钱管理能力。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并完成小测试。教师给予提示:填写过程中不应考虑是非对错,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即可。 2.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你认为你的零花钱管理得如何? ”引导学生评估、反思自己的理财能力。 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而言,零花钱的使用是最能体现理财能力的,在我们生活中零花钱的用途、对零花钱的使用是否有计划、零花钱的使用是否有结余都体现着我们的理财能力。理财能力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 注意事项:此部分测试只是针对零花钱,除了零花钱外教师还可以从压岁钱、奖励性收入等多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金钱管理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树立理财观念,掌握理财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1.学生完成教材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