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4178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川教版) 第六课 真正的友谊 善交益友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4 科目: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1005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5-2026,益友,善交,友谊,真正,第六
    第六课 真正的友谊 善交益友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还比较表面化,他们喜欢与一些人交往,但是不知道对方为什么吸引自己,或者对方为什么喜欢自己。他们会与他人交恶,但很难解释清楚其中的缘由。其实,人际吸引虽然有很多技巧,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个性品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培养自己乐观、友善、真诚等良好的个性特点,才能为自己赢得稳固而长久的友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交往的任务要求是“积极与教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朋友是我们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但是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益友,怎么样拥有益友。 友谊是个体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尽管研究者对友谊的定义存在些许差异,但大都强调以下几个特征: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欢或依恋;友谊是一种较为持久稳定的关系;友谊是以信任为基础, 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的关系。友谊可以为个体提供社会支持,满足其独特的心理需要。青少年时期的个体会设法摆脱父母的束缚,但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还不能够独立承担成人角色。此时,与好朋友的交往成为他们的避难所。大量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其青少年时期的友谊对其同伴关系、社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青少年的友谊不仅有助于丰富青少年发展的理论,且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认知目标:知晓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了解交友原则。 2.情感目标:感受益友的重要性。 3.行为目标:能运用交友原则,在生活中交到真正的朋友。 重点:知晓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了解交友原则。 难点:能运用交友原则,在生活中交到真正的朋友。 课时:1 课时。 场地:心理活动室或教室。 课前准备:多媒体,活动单。 心灵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朋友之间的不良行为是很不利的。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故事。 2.教师提问:“小磊这样的哥们儿行为对吗? ”学生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朋友之间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教师继续提问:“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当时是什么情况?现在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行为? ”通过引导学生发表对这类行为的看法,帮助学生认识到朋友之间一些行为是不可取的。 教师总结:首先,教师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总结,小磊这样哥们儿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可见朋友之间的有些行为会对我们产生不良影响。 注意事项:本环节学生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时,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行为即可,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让学生认识到朋友之间相处有些行为是益友的表现,有些行为是损友的表现。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并完成判断。教师给予提示,结合你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 2.学生做完后,教师请部分学生分享题目是对还是错,并说明理由,或通过举手的方式在班上进行调查。 3.学生分享完后,教师可请同学继续补充自己认为朋友之间属于“损友 ”的行为。 教师总结:一个人所交的朋友对自己的身心发展乃至人生影响很大。俗话说:“欲知其人,先观其朋。”意思是想要知道你这个人的为人如何,就要先看你都和哪些人交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是和好人交朋友,就像走进装满兰花的房间,时间长了, 自己就不觉得香了,这是因为自己身上也沾上了香气;和坏人交朋友,就像走进卖咸鱼的商店,时间长了, 自己就不觉得臭了,这是因为自己身上也沾上了臭气。 注意事项:此部分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人就是益友或是损友,他们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 设计意图: 旨在让学生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