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课 唠叨背后的幸福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的身心正在经历着“暴风骤雨 ”式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愈加强烈,需要获得的自主感也与日俱增,需要的自我空间也越来越多。而且初中生不仅仅需要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供养,更需要父母给予精神层面的理解、支持与接纳。在这一阶段的亲子互动中,大部分孩子由依恋父母转为远离父母,态度上由顺从父母转为逆反父母,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很容易出现亲子双方较劲儿的现象。 叛逆心理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他们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 ”,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 ”,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 ”,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一些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一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总之,父母与子女由于缺乏双向交流,很容易产生思想矛盾,这样就使得学生更烦躁,家长更急躁。因此,就出现了孩子认为父母唠叨的现象。 本课属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人际关系板块。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投射觉察自己与父母关系的状态,尝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内心需要,感受父母之爱,接纳父母对自己爱的方式,减小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亲子情感。 超限效应,是指当人们所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时,引起的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对年轻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或行为观念不太认可,因此会反复唠叨。面对父母的唠叨,大部分年轻人都不太耐烦,尽管他们内心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对自己展示出来的是父爱或者母爱,但他们内心的逆反效应仍然是比较强的。如果年轻人能够知道父母不认可的原因,就可以在与他们相处和谈话的过程当中将话题转移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方向上去,从而减少父母对于自己这些不良行为和不良想法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父母多次对自己进行唠叨。这样的话,年轻人内心所有产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比较少,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会更加的平和。 其次,通过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我们可以将原本对我们的心里会产生的不耐烦状态,或者说不良反应的试剂进行相应的转化,让它转化得更加的积极向上,对我们个人产生更加好的影响。比如说你了解父母对你的唠叨来源于他们内心对你的爱,那么你可以将这些唠叨进行一定程度的转换。 1.认知目标:认识到父母唠叨背后的关心与爱。 2.情感目标: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唠叨。 3.行为目标: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对父母的唠叨,甚至是矛盾。 重点:认识到父母唠叨背后的关心与爱。 难点: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对父母的唠叨,甚至是矛盾。 课时:1 课时。 场地:心理活动室或教室。 课前准备:多媒体,活动单。 心灵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让学生感受父母的唠叨,引发学生共鸣。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材料中的故事。 2.教师提问:“你的父母也唠叨吗? ”大部分学生会回答“是 ”。教师继续提问:“他们会唠叨些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情绪会比较激动,有很多话要说,教师请部分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他们的唠叨是否也给你带来了许多烦恼? ”教师请学生分享。 教师总结:唠叨是大部分父母常有的行为。不管是和父母在外面,还是在家,我们总是能听到他们的唠叨,唠叨已成为他们的习惯。父母的唠叨似乎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烦恼,但只有了解了唠叨的真正含义,才会懂得:唠叨,其实也是种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父母唠叨背后的爱。 注意事项:本环节学生分享父母的唠叨及自己的情绪,学生会比较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