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22 文言文二则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语言运用:感知文言文特点,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思维能力:《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嵩画牛》需要学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审美创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前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关注阅读策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高阶的思维创造力。而两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嵩画牛》需要学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两篇文言文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关注多音字:本课的多音字多且易出错。有“少、汤、处、好、数、曝”,其中“少、数、曝”读音容易混淆,对疏通文意有影响,在教学时需要重点解读。 【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学习《伯牙鼓琴》一、欣赏乐曲,揭示课题(出示课件4)1.教师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古琴演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同学们一起欣赏。2.揭示课题:这首曲子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这节课就来学习与它有关的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诗题。二、了解文中人物(出示课件5)(1)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吗?预设:伯牙、锺子期。教师板书:伯牙 锺子期(2)教师出示人物介绍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锺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农具)、拿板斧的樵夫。(设计意图:以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伯牙和子期的人物身份,同样激发了学生兴趣,为此后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作铺垫。)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2)学生自由读课文。2.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7)教师出示词语:锺子期 少选 汤汤乎 复为鼓琴者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2)(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哉”字的书写:半包围结构,要写好关键部件“戈”,保证字的重心稳定,“戈”字的后两笔要注意先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