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7443

23 月光曲 课件+教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103734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月光,课件,教案
    课 题 23 月光曲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悟贝多芬的音乐宿命和音乐信仰,能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维能力:深入感受《月光曲》的音乐内涵,理解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审美创造:了解《月光曲》的 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课前解析】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关注对话:课文总共有三段人物对话,分别是皮鞋匠和盲姑娘的对话、贝多芬和皮鞋匠的对话、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这三段对话叙述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原因,设计巧妙。 关注人物形象:课文人物形象鲜明。盲姑娘是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贝多芬对穷苦百姓充满同情之心。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人物形象对于理解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原因至关重要。关注想象能力:《月光曲》音乐的内容、情感,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借助皮鞋匠的想象表达出来。这段文字十分优美,将读者带入了一片海上升明月的世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让读者觉得《月光曲》的无限美好。同时,这个段落也为学生的想象素养提供了支架,让他们也尝试“听的联想”。 【教学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导入:轻柔的音乐,如同潺潺的细流,洗涤我们的心灵;激昂的音乐,如同灿烂的阳光,照亮我们的心扉。上节课,我们跟随锺子期领略了伯牙琴声中的恢弘气势,今天,我们一起去聆听美妙的《月光曲》。2.教师播放《月光曲》,师生共同欣赏,感受音乐的美妙。3.板书课题:月光曲,学生齐读课题。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他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音乐遗产,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称为“乐圣”。(设计意图:师生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可以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伟大,将目光关注到《月光曲》的特别之处,同时,也能明白他为穷人某幸福的内心世界,为后文理解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而弹奏曲子作铺垫。)三、相关资料(出示课件5)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根据研究,这首奏鸣曲的创作确实与月光无关,其名也非《月光曲》,而是贝多芬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厘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1)教师提出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2)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7)教师出示词语:谱写 幽静 茅屋 纯熟 清幽 琴键 陶醉 盲人 恬静 入场券 莱茵河 断断续续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