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一) 课时2 人体的营养(3~6.5分) 教材实验迁移练 实验5 探究口腔对馒头(或米饭)的消化作用(2022.14) 一题精练一实验 例 教材实验 在探究“口腔对馒头的消化作用”时,针对“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这个问题,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置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 三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处理。 步骤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步骤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相关处理如图所示。 步骤4:将3支试管一起放到37 ℃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并重复多次实验。 【实验现象】 甲试管不变蓝;乙、丙试管均变蓝。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是否与 都有关系。 (2)验证实验结果所应用的原理是 。 (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科学探究的三原则 (4)实验中甲和乙试管滴入的液体不同,这样处理可起到 作用。 (5)为了控制单一变量,乙试管应加入 毫升清水。 (6)该实验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实验操作的目的 (7)实验中将馒头块切碎模拟了 作用,充分搅拌模拟了 作用。 (8)水浴5~10分钟,而不是1分钟的目的是 。 (9)将试管放在37 ℃的温水中水浴是为了与人体的 温度接近,使唾液淀粉酶发挥最佳作用。 新考法 (10)[实验操作细节]在保温的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的变化,若温度下降,应 。 (11)[实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若甲试管滴加碘液后的颜色变化与预期不符,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12)[学以致用]通过本次探究实验,你认为在吃饭时应 (填“细嚼慢咽”或“狼吞虎咽”)。 (13)[进一步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该兴趣小组设置了4组实验(除温度外其他条件均相同)。一段时间后取出试管,加适量碘液,显色结果见表(“+”越多,表示蓝色越深;“-”表示不呈现蓝色):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处理 等量馒头碎屑+2 mL唾液 温度/℃ 0 27 37 47 显色 +++ ++ - ++ ①蓝色越深,说明唾液淀粉酶活性越 (填“低”或“高”)。 ②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云南近5年真题及迁移 命题点1 营养物质的来源、作用及缺乏症(5年5考) 1. (2025云南15题2分)《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可见合理膳食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用牛肉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B. 谷类中的淀粉能在小肠中分解为氨基酸 C. 食用蔬菜、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 D. 高油食物中的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教材新增古话今议改编 2. (2024云南15题2分)某同学的早餐是牛奶和鸡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搭配水果蔬菜可补充维生素 B. 牛奶和鸡蛋可以补充蛋白质 C. 搭配馒头等主食可补充能量 D. 消化牛奶的主要场所是口腔 3. (2021云南13题1.5分)下表列出了四种食物(各100克)中除水和无机盐以外的主要成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食物 糖类 /克 脂肪 /克 蛋白质 /克 维生素A /毫克 维生素C /毫克 维生素D /毫克 甲 0.4 90 6 4 7 40 乙 48.2 7 38 40 12 0 丙 8.8 9.5 65 7 10 14 丁 18 2 6 3 220 0 A. 四种食物中甲含有的备用能源(储能)物质最少 B. 夜盲症患者可适当补充食物乙 C. 青少年发育时期可多食用食物丙 D. 食物丁能有效预防坏血病 教材练习与应用改编 命题点2 消化系统的组成(2022.15) 4. (2022云南15题1.5分)下列消化液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