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1 反比例函数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内容包括:反比例函数. 2.内容解析 这一节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六章第1节《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知识体现了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学生能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识别反比例函数的形式,会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学生能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识别反比例函数的形式,会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函数思想;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目标解析 (1)教材由具体实际问题引入,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反比例函数定义的运用能力,体会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感,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函数,学生往往能背诵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但对于其本质特征,即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个定值理解不深刻.九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趋于成熟,但是形象直观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还未完全成熟。本节课对于含参函数字母求解,学生容易忽略系数不为0的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函数思想.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根据下列具体情景回答问题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单位:) 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单位:)的变化而变化; 问1.(1)中有几个变量,变量之间具有函数关系吗? (1)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所以变量间具有函数关系. 问2.你能写出(1)中的函数解析式吗?解析式为: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单位:) 随宽(单位:)的变化而变化; 问3.(2)中有几个变量,变量之间具有函数关系吗?如果有请写出函数解析式. (2)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所以变量间具有函数关系,解析式为:.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总人口(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问4.(3)中有几个变量,变量之间具有函数关系吗?如果有请写出函数解析式. (3)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所以变量间具有函数关系,解析式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