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0787

6.20.4 生物的变异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日期:2025-11-27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2802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6.20.4,生物,变异,初中,生物学,八年级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0.4 生物的变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遗传规律的延续和进化论的起点,以孟德尔遗传规律为基础,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内在机制。通过辨析变异类型及意义,为第21章《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形成“遗传-变异-进化”完整知识链。 2、教学分析 知识结构:分两大板块———变异类型(现象观察→概念建立)→变异意义(辩证分析→实践应用) 亮点:人体性状调查强化实证意识,“有害变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本质区别 ②变异对生物适应与进化的双重意义。 教学难点: ①辨析环境引起的变异是否遗传(如晒黑的皮肤) ②辩证理解“变异利弊”的相对性(如害虫抗药性)。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DNA、基因、染色体等遗传概念,但对变异机制模糊;在认知上易混淆“变异”与“突变”,认为所有变异皆可遗传;对自身性状差异(如指纹、酒窝)有强烈探索欲;具备初步调查能力,但缺乏系统性科学归因训练。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建立变异是生物多样性根源的观念;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关系。 科学探究:设计人体性状调查方案;合作完成变异实例的归因分析。 科学思维:通过性状对比培养归纳分类能力;运用辩证思维评价变异对生存的利弊。 社会责任:认识基因技术伦理(如转基因争议);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实意义。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区分两种变异类型并举例说明 2 解释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3 说明人类如何利用变异培育新品种 科学探究 规范完成人体性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讨论并尊重不同观点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主线:质疑→建模→验证→升华 创新点: 用「出生性别比实时数据」导入破除误区 扑克牌模拟实验可视化概率 结合龟类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案例深化认知。 教学流程 导入:同卵双胞胎差异图 → 任务一:调查10项人体性状 → 任务二:归因变异类型→ 任务三:辩论“变异有害吗” →案例:抗虫棉培育→小结+思维导图→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同卵双胞胎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对比照(如肤色、身高差异),提问:“基因完全相同的两人为何有差异?” 观察现象并提出猜测(遗传/环境导致)。 观察学生能否关联前期遗传知识。 设计意图:制造认知冲突,引出变异概念。 任务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发放调查表(卷舌、耳垂、拇指弯曲度等10项显性性状) 2.指导绘制班级性状分布柱状图。 3.提供案例包: A组:镰刀型贫血症(基因突变) B组:运动员肌肉发达(训练获得) C组:北极熊毛色变化(环境影响) 小组内互测性状并记录 统计全班数据,对比个体差异。 小组合作将案例分类至白板概念图:生物变异:①基因重组/突变/染色体变异;②仅环境影响。 通过白板张贴准确性评估概念建构效果。 设计意图:从自身出发感知变异普遍性,培养数据实证意识。通过典型案例建立科学分类模型。 任务二:生物变异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 活动:生存辩论赛 正反方观点: 正方:“变异使生物更好适应环境”(如长颈鹿长颈) 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