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61395

【新教材核心素养】苏科版生物八下17.2《传染病的预防《第1课时》教学课件(共26张PPT)+教学设计(表格式含反思)

日期:2025-11-28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570466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格式,教学设计,PPT,26张,教学课件,传染病的预防《第1课时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第17章 人类对疾病的抵御 第 2 节 传染病的预防(第 1 课时)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 2 节 传染病的预防(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 17 章第 1 节的第 1 课时,聚焦人体抵御病原体的免疫防线,是 “健康地生活” 单元的核心内容。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感冒现象为切入点,通过 “模拟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 实验,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人体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功能,以及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差异。 从知识逻辑来看,本节前承 “人体的营养与呼吸” 等生理基础内容,后为 “传染病与免疫”“用药与急救” 等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建立 “人体自身防御机制” 的认知框架,理解健康生活的科学原理。此外,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环节,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强化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物学观念,并引导学生形成关注自身免疫健康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准确说出人体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第一道:皮肤和黏膜;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并能举例说明各防线的具体功能(如皮肤阻挡病原体、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清晰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与特异性免疫(后天、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明确两者的核心特征及包含的防线范围。 解释抗原、抗体的概念,描述人体抵御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的免疫过程(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清除抗原→记忆细胞留存),理解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机制。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三道防线的结构与防御功能的对应关系,以及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协同作用,强化 “结构决定功能”“人体是统一整体” 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结果推导皮肤的屏障作用,通过对比三道防线的特点归纳免疫类型规律,培养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模拟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 实验,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等),提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与结果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结合皮肤破损易感染、打针前酒精消毒等生活实例,认识免疫防线对健康的重要性,形成主动保护皮肤、正确处理伤口的健康意识,关注自身免疫健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体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与功能,能结合实例(如呼吸道黏膜清扫异物、血液中吞噬细胞吞噬病菌)说明各防线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分,明确两者在形成时间、作用范围、针对性上的差异(如第一道防线是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的、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教学难点】 理解 “模拟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 实验的设计逻辑(通过苹果果皮与人体皮肤的类比,控制变量探究屏障作用),并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导结论。 解释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过程,尤其是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及记忆细胞的功能(如患过水痘的人不再患水痘的原因),突破抽象生理过程的理解障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 展示历史重大传染病相关资料(欧洲鼠疫、1918 流感、天花等),结合数据提问:“这些疾病为何能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它们与癌症、高血压等疾病有何不同?” 2.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 “疾病分类” 图示,明确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核心区别(是否由病原体引起、是否传播); 3. 引出本节课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传染病的本质特征、传播规律以及流行的关键环节。” 1. 结合资料和生活经验,思考教师问题,初步感知传染病的危害性; 2. 对比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差异,形成对传染病的初步认知; 3.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