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生物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561413
【新教材核心素养】苏科版生物八下17.2《传染病的预防 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11-28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7次
大小:8622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八下
,
导学案
,
传染病的预防 第1课时
,
17.2
,
苏科版
,
生物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7.2.1 传染病的预防(导学案) 1.掌握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具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核心定义;能准确列举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四类病原体对应的传染病实例;理解并举例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其相互关系。 2.明确“模拟病原体的传播”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能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病原体的传播过程,提升观察、分析与归纳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辨析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树立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体会科学实验在探究生物问题中的作用,激发生物学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1.传染病的定义及“传染性、流行性”两大特点;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四类病原体对应的传染病实例。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 1.“模拟病原体的传播”实验的分析与迁移应用,从实验现象推导实际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2.结合生活实例辨析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理解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特点。 1.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区分哪些可能是传染病,尝试说出判断依据。 2.思考: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在人群中快速传播,而有些疾病却不会? 3.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 4.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 5.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活动一:辨析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1.结合下列表格中的疾病,分组讨论并判断是否为传染病,说明理由: 疾病名称 是否为传染病 理由 流感 是 由流感病毒引起,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近视眼 否 因眼球结构异常导致,不具备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非传染病 肺结核 是 由结核杆菌引起,可通过飞沫传播,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贫血 否 多因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无传染性,属于非传染病 手足口病 是 由肠道病毒引起,可通过接触、飞沫传播,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龋齿 否 因牙齿被细菌侵蚀导致,不具备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特性,属于非传染病 2.小组总结: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核心区别是是否由病原体引起、是否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的两大基本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 活动二:探究病原体的类型及对应传染病 结合教材实例,完成下表: 病原体类型 常见传染病实例 细菌 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猩红热 病毒 流行性感冒、水痘、艾滋病、乙型肝炎 寄生虫 蛔虫病、血吸虫病、疟疾 真菌 手足癣、体癣、股癣 讨论: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在传播方式或流行季节上是否存在差异?试举例说明。 活动三:实验探究———模拟病原体的传播 实验操作: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淀粉或面粉,加少量清水搅拌均匀,制成淀粉糊。 步骤2:全班同学右手戴一次性手套,任选1位同学,将淀粉糊涂在其手套上,该同学与34位同学右手相握,握过手的同学再与另外34位同学相握,依次传递。 步骤3:每位握过手的同学用棉签蘸取碘液涂抹在手套上,观察手套颜色变化。 实验分析: 实验中,淀粉模拟的是病原体,碘液涂抹后变蓝的现象说明淀粉(模拟的病原体)已通过握手传播到其他同学的手套上。 这个实验如何模拟了病原体在人群中的传播?请用流程图表示传播过程。 初始带淀粉同学→与 3~4 位同学握手(传播病原体)→被握手同学再与其他同学握手(进一步传播)→碘液检测显示多同学手套变蓝(病原体扩散) 迁移应用:结合实验现象,思考实际生活中,通过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如红眼病)是如何在人群中扩散的? 活动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生命起源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课件(苏教版)(2025-11-24)
生物的遗传物质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导学案(苏教版)(2025-11-24)
生物性状的决定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导学案(苏教版)(2025-11-24)
人的性别决定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导学案(苏教版)(2025-11-24)
生命起源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2025-11-24)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