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61746

【新教材核心素养】16.2 人体的感觉 第2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4次 大小:10866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课时,八年级,生物,新苏科,答案,导学案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6.2.2 人体的感觉(导学案) 1.阐明视觉的形成过程,掌握光线在眼球内的传导路径及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 2.理解眼球成像原理,明确晶状体的调节作用与物像形成的关系。 3.认识近视的成因、危害及矫正方法,树立保护视力的意识,养成科学用眼习惯。 4.通过模拟眼球成像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和归纳结论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传导、神经冲动传递及大脑处理)。 2.眼球成像原理及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3.近视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学习难点】 1.结合模拟实验,理解晶状体凸度变化对物像形成的影响。 2.区分近视与正视眼的结构差异,解释近视矫正的原理。 1.回顾眼球的结构,写出与光线折射和成像相关的结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玻璃体、视网膜。 2.光线进入眼球后,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该结构上的感光细胞能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这一调节保证了物像能清晰落在视网膜上。 4.近视的成因主要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凸度变大,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后面,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活动一:模拟眼球成像实验,理解成像原理 实验准备:用水透镜模拟晶状体,光屏模拟视网膜,光源模拟外界物体。 实验操作: 调节光源与水透镜的距离(模拟物体远近变化),观察光屏上物像的清晰度; 改变水透镜的凸度(推动注射器),记录物像清晰时水透镜的状态。 实验记录: 光源位置 水透镜形状 物像清晰度 近处 更凸 清晰 远处 更扁 清晰 分析与结论:眼球成像时,通过晶状体的凸度调节,使不同距离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活动二:梳理视觉形成过程 小组讨论:结合眼球结构和实验结果,推导视觉形成的完整路径: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案例分析:某同学视网膜受损后视力下降,结合上述路径,解释其原因:视网膜是感光细胞所在部位,受损后无法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无法传递至大脑,导致视觉形成受阻。 活动三:探究近视的成因与保护视力 对比分析:结合示意图,比较近视与正视眼的结构差异: 结构 正视眼 近视眼 眼球前后径 正常(约24mm) 过长 晶状体凸度 可正常调节 过大(调节异常) 物像落点 视网膜上 视网膜前方 讨论: 青少年近视的常见诱因有哪些?(提示:长时间用电子产品、读写姿势不当等) 长时间用电子产品、读写姿势不当等 如何科学预防近视?(至少列举3点) 少玩手机,增加户外活动,不在暗处看书等 总结:近视可通过佩戴凹透镜矫正,其原理是通过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使物像后移到视网膜上。 1.在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中,白纸板和双凸透镜分别相当于(  ) A.角膜和晶状体 B.视网膜和晶状体 C.视网膜和玻璃体 D.晶状体和视网膜 【答案】B 【分析】在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中,双凸透镜模拟晶状体的折射功能,白纸板模拟视网膜的成像作用。 【详解】A.角膜是光线进入眼球的初始结构,实验中未直接模拟,且白纸板对应视网膜,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纸板接收成像,相当于视网膜;双凸透镜调节光线折射,相当于晶状体,故B符合题意。 C.玻璃体是眼球内的透明胶状物,实验中双凸透镜对应晶状体而非玻璃体,故C不符合题意。 D.晶状体和视网膜顺序颠倒,双凸透镜应模拟晶状体,白纸板模拟视网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老师带领同学们制作了如下图所示眼球结构模型(注:向内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