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迁》经典习题 一、选择题 1.最早到中国摄影的人是( ) A.英国人 B.法国人 C.俄国人 D.美国人 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 A.《定军山》 B.《渔光曲》 C.《开国大典》 D.《英雄儿女》 3.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 ) A.汉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4.清入关后,颁布剃发令,全国男子一律剃发留辫。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天下是一家 B.维护封建孝道 C.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 D.保持中国的传统 5.中国二三十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 ) A.老爷 B.先生 C.同志 D.师傅 6.孙中山下令民间普通的称呼为“先生”或“君”,是因为( ) A.西方人都是这样称呼的 B.这样对别人更显尊重 C.革命了,所以称呼要变 D.有利于革除封建色彩,体现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意向 7.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 ) 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 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 8.新中国建立后,人们一般将中山装作为自己的正装,是因为( ) A.它是孙中山创制的 B.中西的完美结合 C.它是革命的象征 D.设计非常科学,有利人的健康 9.1917年,张勋拥溥义复辟帝制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戴假辫子的人,这些人是( ) A.清朝的遗老遗少 B.满族人 C.孝顺父母的人 D.下层群众 10.改革开放以后,男性正装首选( ) A.中山装 B.茄克 C.大衣 D.西装 二.填空题 11.电影刚传入中国时被称为_____,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_____。 12.照相术是19世纪_____年代传入中国的;中山装是_____创制的。三.动脑筋 13.阅读下列出来 材料一:从1839年8月1 出卷网9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公布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被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这一天算起,到现在只不过160年,作为一项发明,一项新技术,在众多的科学技术中,它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后来者。但孕育这一新科学,新技术的历史和过程却是古老和漫长的。经过无数人的研究和探索逐渐提高并达到今天这样完美的程度的。 材料二:到90年代,几乎所有高 出卷网级相机都具备了自动曝光和自动对焦的功能。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电子技术和微电脑的应用,带内藏闪光灯的轻便相机,俗称傻瓜相机应运而出,价格大幅度下降,使照相空前普及。 请回答: (1)你知道照相机的成相原理吗?请表述一下。 (2)你喜欢摄影吗?你用的什么照相机?你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件? (3)你见到过的最老式相机是什么样子的? (4)研究一下家里的照片,发现生活有什么变化? 14.阅读下列出来 材料一:军入关之后,顺治皇帝于1645年下令 出卷网,汉族男子必须剃发梳辫,“遵依者为我朝之民,迟疑者同逆民之寇”。凡不按要求剃发留辫的,格杀勿论。从此,中国男人头上拖起了一条辫子,而且一直拖了二百多年。 材料二:明末清初,那前脑剃光、后脑留 出卷网辫的习俗怎么会成为汉人的装扮呢?无它,实乃满人以杀头相要挟将本族传统强加于汉人耳。而天长日久,汉人也便习惯于这种“传统”,辛亥革命剪辫时,竟有大批汉人也如丧考妣。 材料三:新成立的浙江军政 出卷网府于1911年10月1日电令各地统领,颁发了6条规定。最后一条规定是:“凡关各项水陆军队、绅民人员,一律剪辫,服装仍旧。”电令最后还强调一句:“令出唯行,幸勿试法。”有不少绅民抱着侥幸的心理,戴着帽子等待观望,幻想混过关去;有的干脆由妻子出面反对,以掩护丈夫过关;有的整日闭门不出,等待“剪辫风”一吹而过。尽管花样百出,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剪的命运。 材料四:一天,溥仪命剃头 出卷网太监将他的辫子剪去,吓得剃头太监面无血色,跪在地上哀求“皇上”另请别人。溥仪见他吓得那个样子,拿起剪刀,亲手把辫子剪了下来。现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一条黑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