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740300

(2017年春季版)北京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日期:2025-05-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293994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练习,同步,课件,教学设计,2017年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及基本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的学史方法和习惯;通过课本中的图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巨大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仿制),教师讲解,引出问题 一、讨论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远航具备了哪些条件?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分析: ①《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明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师生共同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②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③播放《探索发现》“郑和下西洋”片段, 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④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动脑筋)?(分析当时的物质、技术、人才的条件) 二、讨论2、什么是“倭寇”?倭寇带来了哪些危害?你如何评价戚继光?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分析出: ①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的严重的后果。 ②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 ③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四是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三、讨论3、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澳门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请同学们听“七子之歌”,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断,帮助学生了解澳门的历史。 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次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他第一次出使西洋时在位皇帝是( ) A.唐太宗 B.宋高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2.郑和率领的船队,就其性质而言,并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他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换取海外的奇珍 C.开拓海外贸易 D.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3.郑和下西洋距今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