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48548

初中数学苏科版七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片断与思考 教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340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初中,答案,思考,片断,数学
  • cover
面对课堂生成,体现教学能力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片断与思考 教学需要精心预设,但并不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操作,有时恰恰会因为学生的提问、或意外的课堂生成,需要教师即时作出教学决策,从而极大提高教学效率.本文记叙一次课堂意外生成的教学案例,提供研讨. 一、课堂教学片断 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 例1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教师组织分析,方程①中的系数是1,则用含的式子表示,比较简便. 由①得 ③ 把③代入②,得 解得 把代入③,得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就在我们准备安排学生练习巩固时,有学生提出问题: 生:如果方程①中的系数不是1时,怎 么办呢 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是一个好问题,于是教师表扬了这个学生,并把他提出的问题写下来作为例2供大家研究. 例2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教师组织分析,此时方程组中各项系数都不等于1,要想使用代入法消元,可以抓住其中一个方程进行变形. 由方程①,得 ③ 把③代入②,得 解方程,得 代入③,得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 师:刚刚生1提出的这个方程组,我们使用代入消元法也解决了问题.现在让我们来进一步观察这个方程组各项系数的特点,大家有没有发现的系数都是2,如果我们利用等式性质,将方程组中两个方程加或减,能否消去呢 (学生很惊讶,思考) 教师示范:②①,根据等式性质1,可知; 再把代入①,得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 引导回顾 由上可以发现这种消元法,运算更加简单,求解速度更快,可见消元的方法并不惟一 至此,安排学生练习最初准备好的两道练习时,学生就有了更灵活的方法. 二、教学研讨的主要观点 笔者曾将上述教学片断整理出来,供某QQ群里开展研讨,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观点1: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把系数2变成1,也就是引导学生将系数化归到为1的模型,即接受学生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一步跨入加减消元法. 观点2:站在教材分课时的立场,是可以引导学生将系数转化到为1的情形,但此时向学生推介加减消元法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观点3: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交给学生讨论.也许学生有比我们更好的办法,这就是出彩的地方. 观点4: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可适当拓展代入法.系数为2时也可用代入法,只是稍复杂而已,这样做可能更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代入法.不进入加减消元,但可作为加减消元与代入消元之间的对比在下节课引用.这个生成其实更能让学生对两种方法的优劣作对比. 三、面对课堂生成,需要教学决策水平 1.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敢问、善问的保证 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主导并精心准备,课前细致的备课并预设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规划,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和有序推进的保证.但是,我们常常看到不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切都在教师的预设框框之中,学生只要听讲、练习就可以了,缺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提问、质疑或自由表达的空间,因此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能否营造民主、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是精彩生成的保证.与上述文中记叙的课堂生成一样,如果学生处于“害怕”的课堂氛围之中,就很难把自己心中所想(改变的系数)大胆提出来,而影响了整节课后续的课堂进程(也许学生并不知道他改变了这一节课以后的教学内容). 2.对话能促进课堂生成,需要教师即时评估与取舍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对话式时,往往能产生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但这时面对很多课堂对话,教师作为课堂对话的主导者、评估者、决策者的身份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这些对话都是即时产生的,需要我们具有即时评估、教学决策,特别是即时取舍的能力.教学专家李庚南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非常多,并且总能抓住那些有价值的对话,甚至是学生小声在下面说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解题念头,都能被她抓取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