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三年级下册第13课《导体与绝缘体》。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用电路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发现它们的作用。认识人体和大地以及自然界中的水也是导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和用电安全。??? 二、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平时接触的知识面虽然不宽,但他们从小时候玩过的各种电动玩具上,是能够获得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感性知识的,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2、通过检测身边物品的,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学会与同学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细致地探究习惯和提高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四、教学重点: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教学难点: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1)、测试用的电路 2)、一些导体、绝缘体的应用材料; 3)一份科学检测记录单。 针对以上内容,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本课我分四步来完成,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实验探究;第三步联系实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及其应用。第四步安全用电教育。 第一步:(导入)复习铺垫,引发探究 先让学生复习,组装上节课学过的电路,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要求你用棉线代替导线,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顺势引出课题:导体 和 绝缘体)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温故而知新,上节课学习的连接电路,这节课还需要用电路来鉴别导体和绝缘体,这样设计可以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在学生已会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一环节:(教材中的活动一)选择材料,进行预测 1、让学生先观察实验桌的实验材料,看看都有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 2、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实验材料分别接入电路中小灯泡是否会发光呢? 方法是:让学生在小组中商量一下,然后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表中。 (出示课件:实验预测记录表。) 3、汇报预测结果。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想哪些材料能够导电,为下面实验做铺垫。通过填写预测记录表,使学生自然而地把猜想与实验现象进行对比,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猜想与实际现象的差别,充分认识探究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检验预测 1、怎样才能知道我们预测的结果是否正确呢?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提出这类问题,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且在实验过程要进行规范操作。 2、学生自由回答完后,教师进行总结(课件:实验提示) 让学生读实验要求,教师进一步加以指导。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实验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根据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再加以指导,提出要求,学生能很快掌握实验内容及要求,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要实验的欲望,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互助学习的乐趣。 第三环节:交流质疑,归纳总结 1、现在你们能根据实验结果把实验材料进行分类吗?(生汇报分类结果,教师演示出示课件) 2、引导学生分析。将铁钉、曲别针等物体连入电路中小灯泡发光,说明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呢?(生1:这些物体能导电;生2:这些物体能让电流通过) 3、我们把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做导体。 4、将干木条、气球等物体连入电路中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呢?(生:说明这些物体不容易导电或这些物体不容易使电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