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种发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认识凤仙花的种子,二是播种凤仙花的种子,三是连续观察凤仙花种子的发芽情况。 认识凤仙花的种子是将凤仙花的种子与其他植物的种子(如蚕豆、油菜子、绿豆、花生和黄豆等)进行比较,了解凤仙花种子在大小、颜色和形状等方面的特点。此外,为什么这些种子都能成长为植物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植物的种子进行解剖,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这些种子都有相似的内部结构。 在播种凤仙花方面课文通过三幅图和简短的文字简单介绍了用花盆播种的方法。播种以后,如何对凤仙花的生长进行有效的管理?课文通过“小资料”的方式介绍了管理方面的基本操作办法。资料中说的关于给凤仙花浇水的时间是一个大概的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实际管理中应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浇水次数。 在播种凤仙花方面,课文还设置了“种子播在什么位置(深度)更恰当”的探究性的问题。课文要求将凤仙花的种子分别播在1厘米深、2厘米深和3厘米深的小坑中,然后观察它们的发芽情况并记录在课文中的表格内。探究不同深度对凤仙花种子发芽的影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学生能够开展探究并能获得结果的问题。这部分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旨在落实和体现《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体验探究的乐趣。 凤仙花的种子发芽以后接着会发生怎样的一些变化呢?课文要求学生连续观察凤仙花的芽在今后一个月中的变化,特别是生长高度和叶片数方面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情况及时记录在课文提供的表格中。及时记录观察到的情况非常重要,因为这些记录将为后面全面整理资料从而形成相关认识提供依据。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种子发芽了”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种子发芽了”的奥秘,对种子的构造更不能够完全认识,对于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学生也不太清楚。本课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首先从学生认识的种子构造开始研究,逐步到种子发芽,使本课呈现出了由分析到综合、由部分到整体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较容易接受本课知识。 学习目标 1.知道种子里面有“胚”,“胚”可以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 2.会用镊子解剖经过浸泡的各种植物的种子。 3.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各种植物的种子。 4.能够做种子播种深度和种子发芽时间的实验。 5.能够运用图画和语言等多种方式描述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 难点:在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 2.会做种养凤仙花对比实验,进而了解凤仙花的生长条件。 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黄豆、绿豆、蚕豆、花生、油菜和凤仙花的种子以及相应的干种子,放大镜,白纸,花盆(或者底部穿孔的容器),牙签,铲子,洒水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带来了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2.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认识凤仙花的种子 (一)观察凤仙花以及其他植物的种子。 1.(出示凤仙花的图片)谈话:你们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植物吗?有谁知道它的名字?这种植物叫做凤仙花,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