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57222

历史: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

日期:2025-11-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58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历史,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教案,华东师大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华东师大二附中 贺雪斐 [单元内容分析] 宋元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上又一次经历从统一到分裂再到大统一的周期。北宋政权的制度创设,虽有效地防止了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后果;虽经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也未能挽回北宋的颓势;北方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兴起和扩张,形成了民族关系的新局面;此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至南宋完成;科技文化成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北宋文官体制和科举制的完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科技成就、行省制度、马克·波罗来华;了解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上的调整和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一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理解宋初重文轻武政策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两宋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以及成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取得的历史原因、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 2.阅读原始材料,学会从中材料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视角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学会用“通古今”“通彼此”的归纳法研究史实的方法;通过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学会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历史,认识到中国历史在分分合合中前进,而“统一”是大势所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学习,了解海外贸易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北宋文官体制和科举考试的完善 (2)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内容解析 (1)宋代是一个偃武修文的朝代。赵匡胤为了压制军人的权势,想出的办法是削弱兵权。他用“杯酒释兵权”的软性手段将军权揽回手中,又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的精锐部队归禁军管辖。他又担心地方驻军首领再次如唐朝的藩将一样坐大,于是,各地方的军事首脑定期便得轮换驻防,这样一来,这些将领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地方上盘结势力,但其弊在于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恶果,致使其武功不盛,多有外患。与削弱武将之权相对应,宋以文官治天下。开国之初,宋太祖便立下了绝不杀士大夫的盟约。翻检有宋一代,根本没有像明清两朝的“文字狱”的血腥阴森,就算是元祐党争、乌台诗案这些较为出名的事件里,也没有人为此而丧失生命。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宋朝在考试制度和规则上进行了改革。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