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920808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日期:2025-09-2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70次 大小:135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
  • cover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绿色开花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构成。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固定植物);茎的作用是(传送水分和养料、支撑植物身体);叶子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是制造养料和氧气;(蒸腾作用)让根吸收的水从叶散失。 3、萝卜、白薯、山药属于(根),马铃薯、甘蔗、藕、姜、竹笋、洋葱属于(茎),有(储藏营养)作用。 4、动物的构造特征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捕食方式)相适应。 5、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根据动物的食性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腐食动物)。 6、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终生都(不喝水);而生活中海里的咸水鱼,则要(经常喝水)。 7、象兔子这样(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8、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也叫(音高)。 9、(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10、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空气)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12、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一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13、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噪音是物体(无规律)的振动。 14、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15、(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 16、(信息)是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7、使用互联网时应注意(合理控制使用时间)、(控制使用范围)、(提高警惕)、(不要随意去网吧)。 18、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19、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在一起,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0、为何盛冰的玻璃杯外壁有水珠? 答:因为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杯壁,凝结成看得见很小水滴。 21、水的三种状态(液态的水、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1)在常温下水变成水蒸气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